Sunday, March 03, 2013

以物易物?


電視專題報道香港的免費交換群組,今年2013年。

2009年,我在Milk雜誌寫過這樣子的事情,似乎在這個社會也許走得太快,是沒有用的。


借借你的愛

不買,不等如不用。

正如我學生的補習學生對他說:「現在的高中男生,沒有男朋友,也不等如他們沒有性生活。」

在《Sex and the City: The Movie》中,助理Louise連自己的住處也負擔不起,但她卻有一個最新的LV手袋。Louise的主子Carrie說:「為什麼你連住處也要跟別人分,你可以有這個袋子?」

「Rent-a-bag!你不知道嗎?」Louise 說。

「我們沒有辦法擁有什麼,我們只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使用什麼。」這句話,是我的論文老師跟我說的話。這個外型是四十多五十歲,內心想法就會有時四歲、有時八歲、有時十二歲的法國男人,忽然語重心長的對我說,人活在世,不過是一段游走的過程,你可以來,當然也可以走。要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留下的,就只有麻煩。

所以,當你看到LV的電視廣告,說Life is a journey,或是找來蘇聯前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當上了LV的廣告男主角,你或會發現,法國這個後現代理論的發展重鎮,對生命放得很開,很開。

借名牌袋,在香港不是一回很流行的事。無他,在大學借一本書,都充斥著以前的借主的筆蹟足印和點評。讀村上春樹的《地下鐵事件》,前人就把村上春樹的後記,點評一句「作者的內心真情剖白」。難道,他可以把村上春樹寫的《地下鐵事件》當成不真心,只為把自己的寫作生涯推前一步的棋子?去聯合書院的圖書館找美國社會學家Arlie Russell Hochschild的老書《The Managed Heart》時,就發現書中最重要的幾頁的右上角已被摺起,可以用來寫paper交功課的,就已經被鉛筆、綠色鉛子筆和螢光筆強暴了三次:「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後,人類販賣的不僅是學識體力時間,而且還有情緒……」借東西,講求的是一種信任,公德和負責任的人性。日本最近流行的 Sharemo(http://shmo.jp/)就是講求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可以借的東西,多不勝數。玩完了的NDS、PSP軟件,談邏輯、管理學、教寫履歷表等工具書、名牌T恤這些大路貨以外。就像一切日本發明的事物,連最想不到的,都可以借。如正月才會用上的和風真絲雕龍檯布,用來杓茶葉的小杓子,電子脫毛器,小孩子用來洗澡的恆溫小浴盤、童服、《寵物小精靈》的遊戲卡、都可以在Sharemo借到。別以為只有用具,有些買錯了的東西,如奶粉,也可以送出去,用以換分數作下次的借用。

這個手機網頁,雖然沒有作很多的宣傳,但網頁的點擊次數,竟然一天都有400,000次。由於概念是「借用」,入會費是全免的。網路公司只提供平台,而他們賺取的就是客人的電郵、瀏覽興趣、借用取向、點擊人次等等以作招攬廣告之用。入會後,每人會先有 500分,借用者要負擔物件寄運時的郵費。除了借物,還有租用名牌袋子的cariru.jp,尋找共行旅伴的notteco.jp。notteco.jp 是日本回鄉省親的重要工具。日本的交通費,是昂貴得離奇的。而很多日本人也會自行駕車從東京市中心回鄉省親,如果車內有空位,其實是浪費油錢和高速公路費的。如果找到共行的旅伴,旅伴既可慳卻高昂的交通費,而車主就可以請旅伴分誓油錢和高速公路費,是雙嬴的旅行法。

然而,不論是借物或是友伴共行,其實都需要高度的信任。素未謀面,為何要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別人?要跟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共同相處一段三至六小時的旅程,你看不少公路電影吧,光怪陸離的故事,往往就在公路中開始。為何,日本會有以「借物」、「順風車共乘」這種網上社群出現?是分享文化,從虛擬世界走到現實嗎?抑或,日本是一個有高度信任的國家,國民間都相信,借了書的人會好好的用,之後好好的還;坐順風車的人,不會從後把司機用鋼魚絲勒死。

借物,總像Karma。別人對自己好,自己再對別人好,好事就會發生。我們只有一對手,一雙腳,有需要有那麼多身外物嗎?分享出去,有時候是處理他們的最好方法。別忘了,在日本,要扔垃圾,其實麻煩得要死。


(原文刊於 2009年 Milk雜誌 Milkshake專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