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02, 2013

一日之計:媒體實驗



今早,讀完蘋果日報一份關於hitrate與分紅掛鉤的文章,他說得很大方得體,但也令我明白,這一代報人,真的不知道網上發生什麼事。他說:

很多人將色情與點擊劃上等號,或許是源於過去的印象,多年前《蘋果》動新聞還未成熟時,選材或許比較偏向這方面,以為在家上網看新聞的宅男,都是喜歡看這類題材。但隨着手機App的普及(現時裝有《蘋果》App的手機和iPad數目超過五百萬台),讀者已越趨多元,靠色情招徠,只會是死路一條……
蘋果網的內容,是由蘋果日報提供的。而報章網站和報紙,有什麼分別?蘋果記者Linda在《100毛》的訪問中那三條毛也說過:

87.一個人拎住十蚊,說服佢買《100毛》,而唔買有三蚊找嘅《蘋果》。《蘋果》網上有得睇晒,我哋唔會放上網㗎。
網路和實體傳媒,免費和不免費的東西,如何以免費的東西去勾引或欺騙廣告,如果在沒有太多廣告但由於銷量可支持而繼續生存,這些都是大方向大策略的事情。但最後,我怎麼也想不到,最後竟然都是回到「為什麼記者唔信公司」:

關於計劃推出與點擊掛鈎的獎勵,引發同事誤會以為獎勵會跟組別或同事的文章掛鈎,擔心這樣會鼓勵盲目追求點擊率。其實,這個計劃只屬初步構思,目的是希望獎勵整個《蘋果》團隊,亦沒打算跟部門或個人文章點擊率掛鈎。肥佬黎和《蘋果日報》都有track record,肥佬黎向來都重視銷路,由《蘋果》創刊第一天開始,那有一日不重視銷路,但又有那一日我們珍視的民主發展報道,在我們的視線消失過?難道同事連這點都懷疑?

帶著一堆糾結,如何向他們說理陳情?

我在我的facebook page 中做了一個實驗,自己看看吧?

(1) 膠袋徵費不用上繳但要擴大收費範圍。21 likes。

(2) 膠鴨膠論 275 likes, 12 shares

(3) 港女的思考藝術 151 likes, 13 shares

在網上,正經事情是沒有人在乎的。但這些新聞資訊,都有重量,都需要出口,都需要被關心。如果,只是如果,如果廣告商,sales仍然覺得「有人睇就有人賣廣告」,於是就想盡辦法去谷數字,從而猜想中產階級,貴廣告商不會覺得低俗東西有市場。那究竟是他們太天真,或是太虛偽?如果點擊率=分紅,那和 9gag 或是一眾blogger有什麼分別?畢竟網上的資訊,呃like才是正經、吵架才是正經、「短港笑」才是正經……而新聞是否需要/應該呃like?這問題,是不是太深?或是回答了這問題,也沒有辦法令錢跑過來,所以沒有意義?

話說回來,有幾多中產階級(真心的)愛看黑絲走光?幾多人想看地鐵阿嬸大戰港女/陸客?

有幾多人真的去看看,究竟那些「所謂」低質素內容,是來自己幾多宅男、幾多中產?海怡半島、太古城的人,就不J,不八卦,不食花生,不想看人仆街嗎?

說到底,網路生態是另一個媒體生態,需要長期觀測和參與的人,才會明白。網民有他們的口味,也有他們在網上建立身份的心理結構。販賣色情不會有市場?直至今日,無名無姓的作家不是寫出甜故,賣過滿堂紅,還改編成電影啊。蘋果還找過他寫專欄呢,那,是死路一條嗎?

上一代要向老闆交功課,要繼續向marketing的大哥大姐們呃廣告,是他們的事。

因為,活於上一代的人,永遠都不明白網路,所以才想出這種級數的初步建議,視新聞專業尊嚴如無物。

這一代人挾著一大筆錢,有幾層樓收租。而下一代,會面對什麼媒體生態?「沒關係,我的孩子英文比中文好!」我聽過一個「自以為香港發生什麼事都跟他無關」的中產說。

他們的下一代也許都以「不會中文」為榮。

那時候,他們以為可以置身事外,當然不會深究,究竟我今天在焦躁什麼。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