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9, 2011

沒有人能替我說話

曾志豪 今日

借用二戰德國牧師尼默勒的一句著名懺悔話作結﹕「他們先來對付港大學生,我沒有出聲,因為我不是港大生;然後他們對付記者,我也沒有出聲,因為我不是記者。然後他們來對付麗港城居民,我又沒有出聲,因為我不會穿六四TEE。最後他們來對付我,到那時,已經沒有人敢出聲了。」


梁啟智 星期六

現在的香港充滿排外情緒,失去了香港相對於內地曾引以為傲多開放多元。行文至此,請容許筆者改編一段著名的德文詩詞作結:
當他們把菜園村村民批為刁民,我幸災樂禍,因為我不在新界居住;當他們把80後批為廢青,我落井下石,因為我已有車有樓;當他們把新移民批為蝗蟲,我跟紅頂白,因為我的伴侶不需要排隊輪候單程證;當他們把外傭批為只求福利,我盲從附和,因為我的身分證上有「三粒星」。
當他們來到我家門前時,已經沒有人能替我說話了。

撞到應一應。但誰介意?我們發聲到一個程度,有點知名度,就被人家眼紅,被利益團體攻擊,想盡辦法迫使我們沉默。有誰支持發聲的人?抑或看子彈飛,看什麼時候我們會被流彈擊斃為止?在聽我們說話的人,有幾多人知道他們也有責任去捍衛一些他們都應該捍衛的事情?

Monday, August 22, 2011

經歷

經歷幾天的時事節目主持。有些事情,我發現,一點也不簡單。香港要的不是分析,不是理性,只需犬儒地面對公眾,就會有聽眾。

盡了力。不可接受的,是一句completely rubbish蓋過了他背後更差的概念:唐生說記者們有「full access」,根本是謊言。范太說的「是配合內地標準」,就更是恐怖的標準。香港已是一國一制。大家沒權沒勢的人的子女,準備好做官二代富二代的點心沒有?也許準備好了。否則,大家不會對陳山蔥又妒又恨。

http://www.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12558849&extra=page%3D4

左右大局 - 20110819A - 李克強訪港大警方嚴密佈防,港大否認主動邀請,真相係咩?!

左右大局 - 20110819B - 唐英年又一經典,話李克強訪港時嘅 保安安排違反言論自由嘅說法完全係垃圾,真係唔知邊個先係囉!

左右大局 - 20110819C - 人質事件一週年,易小玲,謝志堅等人做足功課,誓要到菲律賓討回公道!


Friday, August 19, 2011

吃烏冬


吃烏冬

拉麵再壞,在香港也可以吃到及格的。在香港雜誌上吹捧的好吃拉麵,大抵是東京的中級拉麵那種級數吧。烏冬,才是重災區。

最近,在尖沙咀厚福街有一家新烏冬麵店。店名是東京有名的連鎖店,大抵是買名回來做的吧?中午時份去試吃,檯的面積很小,檯與檯之間的位置很少。大抵是想在最少的空間容納最多人做最多生意吧?午餐價錢,由65至80港元不等,都算是日本價了。用餐經驗可以有日本的水準嗎?

先到他們的洗手間,我進去的時候,有一位烏冬師傅從廁格出來,傳來狠狠的煙味。烏冬的「敏感度」比拉麵高,當煙味湧住我的鼻孔之時,我已知道我這七十元是白花的了。

我點了午餐,有一個熱湯烏冬和一個叫「北海丼」的魚生飯。端出來的熱湯烏冬,湯頭顏色還可以,味道不特別好,就像用味精粉開出來的鰹魚花湯。湯喝下去,最錯的,是溫度,溫溫吞吞,不夠熱。

香港的食水跟日本的食水不同,拉麵味濃,用香港的水,濃口味的湯頭仍可以掩蓋一點。烏冬的湯頭,相對清淡,顏色、溫度、味道重要。
如果他們的使用香港水龍頭的自來水,水就會有淡淡的鏽味和化合物味道。要做到日本烏冬的味道,就要從日本進口食水。在帳面上,這根本不可能。麵吃下去,再錯。麵質像去打邊爐時候吃的即食烏冬,在日式超市買一排冷藏讃岐烏冬自己回家煮也比他好吃。如果你在東京吃這家店,最簡單的彈牙烏冬和燙熱鰹魚花湯汁,就足夠構成上等美味。為什麼來了香港,就所有東西都變樣走味了?

為什麼來了香港,東西就變得那麼難吃?用溫吞的湯,軟身的麵條,客人會快一點吃完,快一點離開,他們可以快一點「翻檯」?如果這家店最後鎩羽而歸,不要說香港人不愛吃烏冬,只是麵難吃。套用開飯巴打術語:「冇下次。」


(話口未完,今天某免費報就大介紹這店了。難食的東西,也要寫。全職飲食記者真難做。)



Tuesday, August 09, 2011

《小學雞》的反思 Eastweek A176 | 人生Latte

《小學雞》的反思

當《小學雞鬧爆老竇》那段短片在網上熱播,好多人都在說港童難教時,我不禁反問,這個七歲小童,難道一生下來就懂得用粗口鬧人,就會大庭廣眾大發脾氣?他是跟誰學的?

說這是港童問題,有點迴避了核心,那位狂怒的小孩沒有說錯,父母的確不懂得教,我更相信,甚麼罌生甚麼草。

這段片引我一陣的反思,這年代的家庭,照料小孩的責任多數落在傭人身上,傭人放假日就最令父母頭痛,因為不少人連如何令孩子乖乖吃一餐飯亦不曉得。

我跟家人最美好的印象之一,一定和味道有關;而教養小孩亦多數從吃開始,不過這一代婦女卻多數放棄了操控廚房的權利。媽媽一雙巧手能把普通食材變成美食,她弄的蘿蔔糕、馬蹄糕、角仔都令人期待。煮飯是辛苦但沒有掌聲的工作,但見她在廚房又洗又切忙到頭昏腦脹,卻沒怨言,也很有興味看《方太與你》,儲起一大叠食譜,以滿足我們的味蕾,我們會自動自覺格外珍惜她捧出來的一切,對食物珍惜,對媽媽以至家人的感激,自然而生,引伸至對所有住家飯都有種尊敬,只要是在家煮的飯餸,就算不好吃也不能抱怨是種家教。

味道是人與人之間很微妙的維繫,媽媽返工再忙都照顧到一家一日三餐,當中存在的那種愛和關心,還需言喻嗎?

身邊不乏「無飯」新一代男女,他們的子女或許只知道食物是超市買來的,兩餐來自不同的餐廳,至於平日煮飯給他們吃的傭人,付錢就得了。在他們的世界中,錢可以解決一切,而一旦付錢,顧客就是皇帝。若問今日的小孩,甚麼是媽媽的味道,或者要說出哪些美味印象,可能會啞口無言,因為他們的媽媽根本不入廚房。

近年媽媽退休後身體差了,手不時發抖,我的起心肝,決定要學懂媽媽的蘿蔔糕,落力替她刨蘿蔔絲,央她教調味的秘方,再不學,媽媽的味道就會失傳。

被訪者簡介:健吾,中大日本研究學系instructor,專欄作者。最近出了一系列新書,包括《八十後的生存與生活》。
關慧玲,中文大學文學院碩士,著有《貓貓行傳》、《貓貓幼稚園》、《貓私語》、《人生Latte洗滌人心100成功故事》等書。


多謝東周刊的關小姐訪問。

Friday, August 05, 2011

亂打主意:死死拉麵團

偶爾,記者會打電話來,想請我探訪新開張的日式料理店,希望我以「日本文化評論人」身份去點評店家的出品。

很多時候我也想拒絕。原因有二,在香港的日式料理店,尤其是買品牌回來開的(如最近在香港有分店的山X火拉麵和我去大阪的時候必吃的Y風堂拉麵),都不會做回原著的味道。即使日本店方都派來日本人助陣,但他們都絕不會做到「原味保存」的來香港。吃了人家的拉麵說實話,店家不高興、記者又難做,搞冷場面就不好。

拉麵是一種很麻煩的料理。表面上它很簡單:湯頭、麵條、配料。但一碗好吃的拉麵,要留意很多細節。比方說,在日本名牌拉麵來香港的時候,比較下本錢的,會從日本把麵條運來港。可是,店家是沒有辦法在運送過程中控制環境的濕度和溫度。麵條打好之後,要立即使用。放在廚房,會被廚房內的水氣弄潮,「潮」了的拉麵,煮的火候需要調節,才會做出最適合的軟硬度。但香港的拉麵師傅,頂多收最低工資多一點,大多不會理解這事情的重要性。

由於要控制成本的關係,食材也只可用本地的。曾經去過一家在中環的拉麵店,他們賣豚骨拉麵,端上來的時候,有很多豚脊脂顆粒,是日本拉麵中常見的做法。但當你看見碗內的叉燒薄得可憐,乾得像一塊沒有肉味只有肉纖維的橡皮擦;那些大葱根本不是日本貨,一吃就知道是從別的地方進口的,沒有香葱的味道、不夠新鮮、切不成細碎的葱花,放進口中還有點點隱隱的苦澀味。

拉麵,仍然是日本的比較好吃,皆因日本人相信做好吃的拉麵,比短時間收回成本重要。香港的拉麵不好吃,只是因為做拉麵的人,手藝不精、頭腦又笨,卻以為自己數口「太精明」而已。

Wednesday, August 03, 2011

milk 魔鏡十年照



























































milk 魔鏡十年照


(為了這份文章,我找回我的檔案架上的第100期milk。那時候,他們說他們拍了很多「潮人」。那時候,也有很多潮人認為自己被milk拍入是一件事。)

2002年,我大學畢業。那時候,有一位教授問我:「有沒有興趣去milk工作?我認識他們的人,我覺得他們想做一本不同的雜誌。」

說的時候,教授的目光很認真。她(竟然)相信,香港仍有一些人,想做一些「有點不同」的雜誌。因為,當時教授為香港電台做了一個電視節目,叫《點解兒童不宜》,採訪了milk的編採部。時為2001年11月26日,那集叫「魔鏡」的節目,談及傳媒和美學基準關係。這22分鐘的節目,現在成為了香港電台對公眾開放的「通識教材」其中一集。

那位在milk工作的編輯大哥帶著一群初中生,叫他們在銅鑼灣找些「潮人拍snapshot」,叫初中生思考,什麼是美,什麼是好看。(哈哈,我交往過的人之中,有兩個曾經上過當時叫「Got Milk?」的潮人snap shot環節。我是讀milk成長的一代。)

那位編輯大哥對鏡頭說,美學是一種可以建構的過程,媒體的影響力是存在的。

當時的初中生,現在變大人了吧?他們還記得自己做過這件事嗎?「傳媒」告訴我們誰美誰不美,他們包裝靚人,為社會大眾示範美的標準。愛美的女孩們,從「傳媒」那兒學到要白要滑要瘦才是「美」。各大「潮人icon」,陳氏余氏周氏,陳李張黃何穿上了各大品牌的東西,告訴全世界,買什麼才是潮人,穿什麼才好看,用什麼才是有生活品味,當潮人才是王道。

在大學的時候學「雜誌的作用」,除了提供資訊,還有newsgroup(或現在叫facebook group)的功能:聚眾,集結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分享資訊,一起分享興趣,更重要的是提供「吾道不孤」的過程。十年前,milk決定做一本跟香港其他雜誌不同的雜誌(即是現在叫的潮書,而不是香港其他的綜合性雜誌,販賣八卦,隱私等等的小報式雜誌),找到了市場定位之後,市場上就出現很多其他的潮書,或是販賣消費性資訊的雜誌。

milk在香港十年,更上了大陸,最近還去台灣了。milk的讀者群,是年輕人,是kidult,這群八、九十後,都很愛消費,很會消費。他們用消費建立自己的性格,建立自己跟別人不同的「自我身份」。

大陸整個傳媒生態,都在鼓吹消費。因為,消費給現代城市人「自我感覺良好」的快感,反思消費,其實就要質問為什麼中國的其他方面都令人自我感覺不良好,只有消費可以提供快感。國內的年輕人很有魄力,很渴望「變得更好」。所以這種「買什麼會令自己更好看」的資訊,很有市場。台灣就比較麻煩,媒體業太開放,有太多電視電台雜誌,做雜誌找不到定位,很難找廣告商。傳媒生態只做主流的一式一樣的東西,要做「不同」的東西,一點都不簡單。

milk不賣八卦,不賣是非,賣潮流資訊,消費情報。華衣美服潮鞋新品入手情報,都是賣點。最可貴的,是milk仍容許寶貴的版位盛載其他的文化資料,理應是希望他們的讀者除了消費之外,還有質素的提升。

希望marketing的同事繼續明白,消費以外的內容,不是點綴,也不只是建立milk跟其他潮書不同的定位,而是使命感。使命感這回事,千金難買。十年前,我相信milk的創辦人除了看到商機,還是有一點使命感在體內的。

日本人有句說話,叫「初心を忘れず」(shoshin-wo-wasurezu),意譯大抵是「不要忘記赤子之心」。一路走來,十年不容易,希望大家都明白,香港人,大陸人,看上去越潮的人,越活得空洞,越活得像個空殼。

祝milk百尺竿頭,更進十年。十年後,希望milk的文化版,是全香港,甚至全中國做得最好的文化版。

Tuesday, August 02, 2011

榨檸檬的人



這樣貼文章大家可以看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