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真的很好用。
類比愛情,男人或女人的,尤為普遍。比方說:男人就應該像自己的小弟弟,從不外露炫耀、關鍵時刻要硬得起撐得住、能培育出接班人、善於攻擊而又使其感到愉悅、既能製造摩擦又使大家同感快樂、勝利後能謙恭的縮小自己。
老舍先生的《比喻》一文,就教後人:「貪用比喻,往往會養成一種習慣──不一針見血的說話,而每言一物一事必是像甚麼,如甚麼。這就容易使詩句冗長,缺乏真帶勁頭的句子。一來二去,甚至以為詩就是擴大的『好比』,一切都須好比一下,用不着乾乾淨淨地說真話,這是個毛病。 」
老舍先生認為,比喻很難恰當。要是不恰當的比喻,不如不用。如把長江大橋比作古琴,定難盡職。因為古琴的尺寸很短,古琴也不是擺在水上的東西。比喻也很難精彩,要是有人用過,你再用,就變成了引用而不是比喻。情像雨點,似斷難斷。情像外衣,你可披上。感情是每日堆積的愛,愛情是最愉快甜蜜時。感情是最不容易移除的程式。愛情是最辛苦的等待,愛情是最遙遠的未來。
總之,寫「甚麼是甚麼」、「甚麼像甚麼」,作家好像盡了他們的本分。轉彎抹角成為作家的把戲。但不是甚麼也可以用比喻的。比方說,有官員曾說過回歸後「香港教育有三座大山」,特首曾說過他跟女政客辯論是「有如世界盃阿根廷四比一擊敗南韓」……政客,其實不需要用比喻的,如果他相信他所說的話;如「正義已得到彰顯」。即使說的人聽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句假話,正義也是一種相對的概念。誰是正義,誰是邪惡?無人得知。但肯定的說、直接的說,自己說出來的時候都不相信,又如何叫人相信,我們的政治領導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嗎?

Wednesday, May 11, 2011
Tuesday, May 10, 2011
亂打主意:努力也是徒然
大學生抱怨清潔工母親的薪酬差距只差四百元。這樣算是新聞嗎?
「我表弟常常跟我說,他沒有讀大學,現在也賺一萬元一個月,今年還說要到台北旅行。我呢?我畢業後要做甚麼我真的也不知道。他好像覺得很快樂,不讀大學也沒甚麼似的。」一個大學的歷史系學生跟我說:「我想當一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現在剩下的工種,就只有像是散工一樣的職級。你說將來的出路是甚麼?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
人浮於事、不炒不賭、不投機不取巧,根本生存不了。要搞國民教育嗎?首先就得問讀歷史的學生現在在吃甚麼穿甚麼。大家都明白的,讀國史,根本沒有出路。無怪乎現在新高中課程報考中史的學生跌破一萬。
隔一個海,又看到台灣的人力銀行於五一勞動節做調查,他們發現,現在三分二的上班族每天超時工作,打工男女一天只睡六小時左右。七成人沒有加班費,現在的上班族的總結,就是「錢少、事多、睡不夠」。
書讀得少的,就覺得自己比大學畢業生掙得多就叫「有前途」。大學生覺得自己比做清潔的母親掙得不夠多就問天問地、問讀書何價。大學生炒賣樓房,月入十萬,就即時成為全城熱話、網路焦點,即時分析為甚麼那個八十後可以借九成按揭都可以放租出去,成為「兩層樓」的業主。這一切,只反映一件事:大家都當大學是職業訓練所,大學學系相繼爭取向社會大眾展示他們的畢業生首份工作的月薪多少去證實自己的存在價值。
說到底,大家都忘了,讀大學(或讀書)是啟蒙,是令一個人活得更好,更像一個人的手段。人生,除了錢,應有更多的追求;人生,除了買樓,應有更多的目標……也許,也許只有我這麼想;也許,也許沒有樓的大學生,仍會覺得買一層樓是必須而實在的需要。
我再說甚麼,也是徒然。
「我表弟常常跟我說,他沒有讀大學,現在也賺一萬元一個月,今年還說要到台北旅行。我呢?我畢業後要做甚麼我真的也不知道。他好像覺得很快樂,不讀大學也沒甚麼似的。」一個大學的歷史系學生跟我說:「我想當一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現在剩下的工種,就只有像是散工一樣的職級。你說將來的出路是甚麼?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
人浮於事、不炒不賭、不投機不取巧,根本生存不了。要搞國民教育嗎?首先就得問讀歷史的學生現在在吃甚麼穿甚麼。大家都明白的,讀國史,根本沒有出路。無怪乎現在新高中課程報考中史的學生跌破一萬。
隔一個海,又看到台灣的人力銀行於五一勞動節做調查,他們發現,現在三分二的上班族每天超時工作,打工男女一天只睡六小時左右。七成人沒有加班費,現在的上班族的總結,就是「錢少、事多、睡不夠」。
書讀得少的,就覺得自己比大學畢業生掙得多就叫「有前途」。大學生覺得自己比做清潔的母親掙得不夠多就問天問地、問讀書何價。大學生炒賣樓房,月入十萬,就即時成為全城熱話、網路焦點,即時分析為甚麼那個八十後可以借九成按揭都可以放租出去,成為「兩層樓」的業主。這一切,只反映一件事:大家都當大學是職業訓練所,大學學系相繼爭取向社會大眾展示他們的畢業生首份工作的月薪多少去證實自己的存在價值。
說到底,大家都忘了,讀大學(或讀書)是啟蒙,是令一個人活得更好,更像一個人的手段。人生,除了錢,應有更多的追求;人生,除了買樓,應有更多的目標……也許,也許只有我這麼想;也許,也許沒有樓的大學生,仍會覺得買一層樓是必須而實在的需要。
我再說甚麼,也是徒然。
Monday, May 09, 2011
亂打主意:如果我是外星人
如果我是外星人,從香港的電視劇認識香港人,我一定會問幾個問題:為甚麼男人總是窩窩囊囊、女人總是撐起半邊天?為甚麼女人說話一定是排比對偶,甚麼也有?香港人是否很愛吵架,大事吵、小事也吵?是否總有些人會覺得有人虧欠了他,於是他們就會想盡辦法去「要番自己應得嘅嘢」?
驟耳聽下去,好像很荒謬。但回想,香港人是如何認識日本的?不少人都說是「電視劇惹的禍」。《排球女將》、《綠水英雌》看日本人的爭勝心。看今村昌平電影中主角瘋狂的行為到看大島渚的《感官世界》中血腥暴力色情共冶一爐的炒雜碎,就看到日本人對性的抑壓和解放。直至今天,我們都有很多人說用日本電視劇、電影可以認識日本。
同一個道理,你放在中國或香港身上又可行嗎?看中國電影可以看到中國的甚麼呢?從香港電視劇又可以看到甚麼,而又代表幾多香港人呢?很多人都說,電視劇流行的原因,是因為大眾喜歡。大眾看吃屎,電視台給他們屎,無可無不可。但後來你發現,電視節目原來有很多意義。當中包括重塑香港精神(如看洛琳的人真的覺得自己可以成為女強人是人生重要的意義)和反映當地人的價值觀(如女人一定要結婚,一定要有一個老公,即使你幾多歲,男人不肯跟你結婚,不肯放棄自己的工作和夢想而跟你安定下來,那個人就是不愛你),這些看不見的手,不斷反覆的向香港人的大腦作輻射性的影響,卻沒有人覺得這些事情有問題。提出問題的人(如我),就會被質疑,為甚麼你對香港的電視劇有這麼多的意見?難道你是看過日本的東西之後看不起香港了嗎?
在香港,市場上成功的東西,就是對的東西。市場是神,神的旨意比天高。
驟耳聽下去,好像很荒謬。但回想,香港人是如何認識日本的?不少人都說是「電視劇惹的禍」。《排球女將》、《綠水英雌》看日本人的爭勝心。看今村昌平電影中主角瘋狂的行為到看大島渚的《感官世界》中血腥暴力色情共冶一爐的炒雜碎,就看到日本人對性的抑壓和解放。直至今天,我們都有很多人說用日本電視劇、電影可以認識日本。
同一個道理,你放在中國或香港身上又可行嗎?看中國電影可以看到中國的甚麼呢?從香港電視劇又可以看到甚麼,而又代表幾多香港人呢?很多人都說,電視劇流行的原因,是因為大眾喜歡。大眾看吃屎,電視台給他們屎,無可無不可。但後來你發現,電視節目原來有很多意義。當中包括重塑香港精神(如看洛琳的人真的覺得自己可以成為女強人是人生重要的意義)和反映當地人的價值觀(如女人一定要結婚,一定要有一個老公,即使你幾多歲,男人不肯跟你結婚,不肯放棄自己的工作和夢想而跟你安定下來,那個人就是不愛你),這些看不見的手,不斷反覆的向香港人的大腦作輻射性的影響,卻沒有人覺得這些事情有問題。提出問題的人(如我),就會被質疑,為甚麼你對香港的電視劇有這麼多的意見?難道你是看過日本的東西之後看不起香港了嗎?
在香港,市場上成功的東西,就是對的東西。市場是神,神的旨意比天高。
Sunday, May 08, 2011
亂打主意:共鳴
聽說現在的香港人,很愛入場得到「共鳴」。
流行的愛情電影(有個「愛」字做戲名的那一系),要求句句入心句句中。編劇導演都知道,他們要求的,是在電影上畫後,MSN和Facebook都有電影內的對白。
流行曲當然要「一刀插入你心,加點眼淚陪襯」、「愈笑愈見疤痕,留了提示誰是極不幸」、「我的心裏只有你沒有他,你要相信我的情意並不假」。歌詞塑造了愛情觀,我們的戀愛方法,就流連在廣東話九聲之間。
金句文化、代言人主義,這些在流行文化中出現的東西,不比最低工資或誰是下屆特首重要,但他們着着實實的在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為甚麼香港人需要金句?是我們語塞了,才需要句句狠、句句入心的對白?
入心,對,要入心。舞台劇獎項中選取的「得獎人」,都是選最入心角色。觀眾花上幾百塊看舞台劇,不為甚麼,只為「入心」。流行的,成功的舞台劇,除了求開心,就是要「共鳴」,講中觀眾心中所思所想就夠了。即使那些所思所想,每天在電視台的婆媽劇中也會見到。
當整個香港的流行文化生態,就只看八卦雜誌、只看大婆台婆媽劇,再去建構共鳴。舞台劇要流行、要賺錢,就要共鳴。劇本對白,也是大婆台和八卦雜誌上出現過的東西。辦公室笑話、女人的弱點、自傷自憐的香港人生活、用諷刺角度取笑八卦娛樂人物……這些都是最常見的橋段。看舞台劇的人,有幾多人真的希望有新刺激?抑或他們付得起錢,要真人把電視劇演一次給他們看,之後就可以跟同事說:「哎唷,我男朋友好錫我o架!三百幾蚊一張飛佢同我去睇舞台劇啊!」他們就會很滿足。
當我們取笑中國甚麼都山寨的時候,香港有不少OL、工程師、大學教授都在劇場看山寨版電視劇。香港人取笑中國人滿身名牌毫無品味,他們的品味的人生,又是什麼?
流行的愛情電影(有個「愛」字做戲名的那一系),要求句句入心句句中。編劇導演都知道,他們要求的,是在電影上畫後,MSN和Facebook都有電影內的對白。
流行曲當然要「一刀插入你心,加點眼淚陪襯」、「愈笑愈見疤痕,留了提示誰是極不幸」、「我的心裏只有你沒有他,你要相信我的情意並不假」。歌詞塑造了愛情觀,我們的戀愛方法,就流連在廣東話九聲之間。
金句文化、代言人主義,這些在流行文化中出現的東西,不比最低工資或誰是下屆特首重要,但他們着着實實的在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為甚麼香港人需要金句?是我們語塞了,才需要句句狠、句句入心的對白?
入心,對,要入心。舞台劇獎項中選取的「得獎人」,都是選最入心角色。觀眾花上幾百塊看舞台劇,不為甚麼,只為「入心」。流行的,成功的舞台劇,除了求開心,就是要「共鳴」,講中觀眾心中所思所想就夠了。即使那些所思所想,每天在電視台的婆媽劇中也會見到。
當整個香港的流行文化生態,就只看八卦雜誌、只看大婆台婆媽劇,再去建構共鳴。舞台劇要流行、要賺錢,就要共鳴。劇本對白,也是大婆台和八卦雜誌上出現過的東西。辦公室笑話、女人的弱點、自傷自憐的香港人生活、用諷刺角度取笑八卦娛樂人物……這些都是最常見的橋段。看舞台劇的人,有幾多人真的希望有新刺激?抑或他們付得起錢,要真人把電視劇演一次給他們看,之後就可以跟同事說:「哎唷,我男朋友好錫我o架!三百幾蚊一張飛佢同我去睇舞台劇啊!」他們就會很滿足。
當我們取笑中國甚麼都山寨的時候,香港有不少OL、工程師、大學教授都在劇場看山寨版電視劇。香港人取笑中國人滿身名牌毫無品味,他們的品味的人生,又是什麼?
Saturday, May 07, 2011
亂打主意:誰的錯
誰的錯
八十前後,不是年紀的分野,而是概念的抗爭。從書店上看,你就會看到香港問題的癥結。
當談及港孩、怪獸家長的書賣了五六七八版,大家都知道一個問題:「孩子變得不同了,為什麼?」因為八十後是「奇特的品種」!這樣的書,賣得很好。原因是因為讀者有意無意把出現「現在的狀況」的責任,推給別人。八十後為什麼會這樣子?孩子變成今天的樣子?責任在父母,不在孩子。
2008年,我寫《色相大和》的時候都已經全談及了日本的「怪獸家長」的前世今生:日本母親的跟丈夫失去性和愛,把精力轉向孩子。現代日本父親因為成長的時候「父親從缺」,從而被稱為有「父原病」,希望花很多很多時間和金錢到孩子身上,為自己成長的時候「失去父親」作補償,簡接導致孩子被溺愛。
《色相大和》賣光了,沒有再版,變成了簡體字版的《日本亂象》。我寫出的觀點,沒有為被現實磨折得死去活來的家長消消氣,當然自然沒有別的港孩書那麼受歡迎。
養育孩子的人,不會認錯。給孩子最好的,是他們的天職。我挑戰父母的道德權威,質疑他們溺愛出於他們自身的心理缺憾,當然得不到虛偽的香港人同意。
八十後看世界,上網,知道的事情不會比八十前的人少。面對現實,不少八十後了解溫爺爺的心,有說真話勇氣。比方說,年輕偶像歌手G.E.M年紀少,已經慧眼看世界,看穿事和實。她在《黑紙》的訪問中說了一句:「你不可以話細路十二歲先識綁鞋帶係因為入十後係八十後囉,點解你唔問下點解十二歲先畀個仔去綁鞋帶。」
太好了,我想的,說的,有人明白了。因為這個小女孩的慧黠,我決定買十張黑紙。
八十前後,不是年紀的分野,而是概念的抗爭。從書店上看,你就會看到香港問題的癥結。
當談及港孩、怪獸家長的書賣了五六七八版,大家都知道一個問題:「孩子變得不同了,為什麼?」因為八十後是「奇特的品種」!這樣的書,賣得很好。原因是因為讀者有意無意把出現「現在的狀況」的責任,推給別人。八十後為什麼會這樣子?孩子變成今天的樣子?責任在父母,不在孩子。
2008年,我寫《色相大和》的時候都已經全談及了日本的「怪獸家長」的前世今生:日本母親的跟丈夫失去性和愛,把精力轉向孩子。現代日本父親因為成長的時候「父親從缺」,從而被稱為有「父原病」,希望花很多很多時間和金錢到孩子身上,為自己成長的時候「失去父親」作補償,簡接導致孩子被溺愛。
《色相大和》賣光了,沒有再版,變成了簡體字版的《日本亂象》。我寫出的觀點,沒有為被現實磨折得死去活來的家長消消氣,當然自然沒有別的港孩書那麼受歡迎。
養育孩子的人,不會認錯。給孩子最好的,是他們的天職。我挑戰父母的道德權威,質疑他們溺愛出於他們自身的心理缺憾,當然得不到虛偽的香港人同意。
八十後看世界,上網,知道的事情不會比八十前的人少。面對現實,不少八十後了解溫爺爺的心,有說真話勇氣。比方說,年輕偶像歌手G.E.M年紀少,已經慧眼看世界,看穿事和實。她在《黑紙》的訪問中說了一句:「你不可以話細路十二歲先識綁鞋帶係因為入十後係八十後囉,點解你唔問下點解十二歲先畀個仔去綁鞋帶。」
太好了,我想的,說的,有人明白了。因為這個小女孩的慧黠,我決定買十張黑紙。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