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是這樣說的,有調查發現逾半受訪青少年初中階段已嘗到失戀滋味,受訪者平均分手四次,最多個案達三十次;近三成青少年分手後產生「敵視對方」等負面情緒,逾兩成更曾被對方纏擾或以自殘等方式發泄,甚至透過社交網絡中傷對方。新聞為了突顯青少年「失戀」的嚴重性,當然適當地加入「個案分享」。
報載,該調查機構找來一名二十八歲的女生,在中學生之間應會被稱作中女了,這名中女雖然已婚,但就「坦言」自己沒有信心維繫「天長地久」的婚姻關係。於是,該調查機構就認為,青少年需要確立正確的健康及人際價值觀,不可以「斬腳趾避沙蟲」逃避問題。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參加該機構提供的「戀前教育」,讓青年未拍拖已知道處理分手的正確態度,他朝面對分手也不至無所適從。
當然,我們明白,調查的作用是什麼。為了什麼要做這些「青少年有問題」的調查,就是為了「證實」他們將要做的「戀前教育」服務是有意義的。
只是回心一想,不用腦,用膝頭想,都會想到任何人在戀愛的時候都不會理智。我不知道《溏心風暴》那種一個窩囊的男人可以得到兩個妻子而且你摑她她摑你,說「不賢妻不孝子頂趾鞋無法治」的家庭有多正常,也不知道什麼叫「正常的戀愛」,或是「正確的失戀方法」。流行曲唱很多,渡日月穿山水尚在恨那誰,劇場版的卓韻芝小姐就教大家要學會放手,因為敢放手去愛,才是真正的厲害。
青少年不會談戀愛?誰敢在這個手機世代說天長地久?《婚前試愛》、《十分愛》那些戲裏戲外的是未成年少年少女嗎?不知道「包二奶」這個名詞出來的時候,那些是不是中學生?老公豬那件事,那個是不是青少年?我建議依照好幾年前我寫的《容祖兒效應》,舉辦「孕婦戀前胎教班」,從小做起,免得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胎兒從第八週直至穿羊水一刻不斷翻聽容氏失戀情歌。首推playlist《啜泣》、《抱抱》、《一拍兩散》、《習慣失戀》、《愛一個上一課》、《16號愛人》、《蜃樓》。進階者只翻聽《痛愛》、《抱抱》、《分身術》。我敢肯定胎兒出生後,不需「談戀愛」,就能知道失戀之痛,以後就不會再談戀愛了。
任何人都不會知道「正確」的戀愛是怎麼樣的,我們都知道,人要愛得優雅,需要的是修養,而不是課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