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31, 2011

亂打主意:現在我們可以做甚麼?

地震發生後一個星期,各偶像組合也用自己的方法支持國民。他們有一套「官方」說詞。如嵐五人在節目中說,現在他們可以做的,就是「給大家看到平日的嵐」:「只要我們唱的歌,可以有一瞬間令到大家有笑容,就已經很值得。」隊長大野智打扮成漫畫角色「怪物小王子」,向小朋友呼籲:要聽父母的話,不可以浪費電力和水,還有,一定要支持正在感到難過的朋友。

Sunday, March 27, 2011

亂打主意:無印生活

亂打主意:無印生活

日本面對大災難,全民在節約用電,電視台實行自肅(自我約束)。本來以華麗布景聞名的音樂節目《Music Station》只剩下簡單的舞台裝置,唯一可看的是表演者拚盡全力的演出。所有演唱會和娛樂活動暫停,暫時節電。偶像山下智久下月的巡迴演唱會也會「盡量簡約」,以十分一的電力作演出。主辦單位聲稱,一方面為日本人打氣,另一方面也可以為災區的民眾提供電力車,以作使用。



華麗,進步,發展。這些都是中國人現在追求的東西。中國的八十後追求幸福,內地媒體人紛紛提倡以消費作為主導的「生活態度」(Lifestyle),因為這樣最可以吸引各式商品為他們提供廣告收入。當權者也樂於見到國民「國泰民安」、「安居樂業」,而不是「樂天知命」、「隨遇而安」。被名牌和錢蒙騙了自己的感官,愈上位的人,愈希望政局穩定。令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實是維穩。

忽然想起,無印良品在香港和內地都很火,是先進生活的形容詞。我的前輩黃源順先生做了幾十年時尚雜誌,他說他看無印良品,設計師原研哉當無印的顧問時曾說,他們的品牌哲學是This will do(這樣就行),而不是This is what I want(這是我想要的)。這種節制而理性的生活哲學,是日本需要的生活哲學。無印良品店舖覆蓋全日本,影響了三代日本人。當你看到為甚麼他們沒有像搶鹽族搶奶粉族般搶東西,原來他們的購物哲學中,是有Simple is the best的概念。



每次走過廣東道看見那些穿着H字頭皮帶卻滿身土頭土臉土包子一樣的男士,我都想告訴他們,三代前日本人已轉了章法,打共存共生,簡單生活就是美,就是時尚的牌。無印生活,This will do,才是最潮的生活概念。

Saturday, March 26, 2011

亂打主意:I have a dream

I have a dream


愛去日本的人,跟日本保持住若即若離的距離。只要做君子之交,適時交出信用卡和福澤諭吉,消費感覺良好,一點都不難。


比方說,朋友說他去東京的United Arrows買東西,那個長得像瑛太一樣的店員會在你的信用卡等待接線的時候對你說:「I have a dream, I want to start a shop like this.(我有一個夢想,我想開一家這樣的店。)」

他們是這樣的一個民族。日本人的漫畫,動畫,日劇,很多時都會說他們要「追求自己的夢想」,覺得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之後用力的去做。真正的「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比方說,日本朋友M在宮城縣出身,做牛仔褲。

他有自己的品牌。他說他很喜歡「洋服」,即使他一天只可以睡四小時,沒有假期。他自己一個人處理所有要處理的事:設計、剪裁、選布、跟進製作、後期加工、網上行銷、批發,一切一切都需要自行處理,一個人一天窩在十二張塌塌米大小的工場連住宅,他不覺得自己辛苦。

「因為我在做我喜愛的事情。」我的朋友總是對我這樣說:「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實很幸福。」

在香港,有很多潮服品牌,他們都有很多打扮入時的孩子,一天站上八小時,會讀很多名牌的名字。問他們為什麼入這一行?「讀不成書,在這兒賣東西一個月也可以掙到萬五元,又可以穿名牌衣服,很好呀。」問他們對時裝有興趣嗎?想開店嗎?有什麼發展嗎?

「……」

網上的人,話說得大,事做得小。什麼「做人沒有夢想同條鹹魚有什麼分別?」倒是會打打嘴炮說來過癮,當真的要做「追尋夢想」做的事,日本朋友的行動力比我香港朋友的行動力,大得多了。

Thursday, March 24, 2011

Milk的生死社會學課



文章寫了2008年,之後在北京吃飯的時候,竟然看到雜誌架上有唯一一本《Milk新潮流》,就看回自己的文字。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和經驗。那時候,我已經在寫日本人如何面對生死。最近記者又再問我這些問題,原來他們都沒有讀過Milk。




*  *  *  *  *  

日本人的生、死和社會課

先說一個故事。每天早上,你坐八時二十三分的地鐵由九龍塘到尖沙咀。

你覺得她很好看。笑起來很甜。你想認識她。一次,你終於走到她的附近,你看到她手上拿著印有中文大學字樣的文件夾。文件夾中,有她的電話帳單。她叫Lee Wai Fong, Mianna。你很高興,忽然覺得,這一天都好像很有氣了。但是……

結果呢?

然後和結果

我在大學有一門課,叫「日本文化與社會概論」。坦白說,學生進來,不是要聽甚麼內容的。在這個時代,Wiki到的、Google到的,都很廉價。我相信,在這一門課中跟學生說「流行文化流行的四大原因」,「日本動畫在享譽國際的五個主要元素」,我只要把書名放到powerpoint,學生去借書也好,下載也好,讀完,他們是會知道一些事的。「知道」(to know) 是重要的,但當「知道」太唾手可得,「知道之後」(after knowing)才在這個時代重要的。

我們如何面對流動的知識?在現在的知識系統(intellectual system)中,我們又如何認識日本?有調查說,香港的打機人口,有一百二十萬。和遊戲機的經濟收益,高達一百億港元。我們知道香港人很愛打機,那很好。但是,為甚麼我們會那麼愛打機?在經濟蕭條的日子,那家曾經有顧客光顧後拉肚子的迴轉壽司店,為甚麼仍然長龍依舊笑冬風?

那一切,都是日本人的文化在亞洲建的功。而文化,是由人的生活所建立。要知道為甚麼我們有那麼好玩的遊戲軟件可以打,有那麼可愛的港式迴轉壽司可以吃,首先應問一條好像不太有關係的問題--日本人是如何活,活了這六十年,才有今天?

日本是一個甚麼資源也沒有的地方。這是日本人的上一代人常說的事。所以,日本要走出谷底,唯一可以依靠的,是甚麼?

是人。日本的經濟成功,可以歸究很多原因。最常被討論的事後孔明式分析有三個:首先,是日本的家庭分工細緻。如男人就是企業戰士,天天公司加班,晚晚跟上司喝酒,假日陪客戶花天酒地打高爾夫。女人就乖乖的留在家帶孩子餵孩子顧孩子。六十七十八十三個十年間,最稱職的主婦是甚麼?是有一個健康和不在的丈夫。

第二,是日本打從明治維新起,就以「養鬼仔」的方式,這兒借一點那兒借一點。實行所謂「和魂洋才」的政策。醫學學德國的,政治學英國的,美學藝術學法國的。總之,就是把外國文明為體為用。政權由上而下,都主張西化,學習「制度」。發展至今,日本的制度算不算一種「全西體」的制度,仍有待學者們討論。然而,西化過程也經過一段很漫長的路才走到今天。比方說,在女權方面。現在大行其道的女性流行雜誌,早於1800年代已經出現。它們的存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改良」日本的國民。在1886年的第二二期《女學雜誌》,就有一期像Milkshake 投稿欄的版面,叫「日本婦女改良論」,尋求有識之士在雜誌上收集如何「改良日本婦女」的方法。當中,就以集中改善日本女人的「智」、「德」、「體」三方面。而「體」的改良,就是在社會推動「運動」的風氣,和在女子學校加入「體育」課和「遊戲」課。

1886年的《時事新論》雜誌中,一萬円上的那個人頭,慶應義塾大學的創辦人福澤諭吉在他的專題文章〈日本婦人論〉中,也說得很白很暴力。他的「強國論」,一定要加入令女人更加強壯,「因為女性是胎兒的基盤,因而要把日本女人強壯化……心身兩面同事改良……知德與健康兼備。」

奈良女子大學生活環境學科的講師,鈴木則子老師收集了各式各樣的古雜誌,看看日本女性在「美容」資訊流通的歷史,當中她發現日本女人在明治時期,有一個所謂「理想佳人」的概念。佳人,不只是美人。不是要沉魚落雁之容,而是要「頭腦清晰、心情優美、品德清潔潔白、有優雅溫和的風采」的女人。

在「理想佳人」這概念出來之前,1884年一個私立醫生協會「大日本私立衛生會」其實是提出了另一個叫「衛生美人」的概念。那一句日文是:

「筋肉充実シ、臀腰肥大ニシテ肥大脂肪沢山豚々シタル婦人」

勉蛋意釋,是「有充實的肌肉,臀腰肥大,有很多脂肪像豬一樣。」相對當時流行的柳腰美人,衛生美人當然成為了被嘲笑的對象。但是,日本當年的知識份子目標很清楚--日本女人要強壯,才可以生產強壯的國民。難怪,直至今時今日,日本前厚生省大臣柳澤伯夫,也把女人當成「生仔機器」。

加上,現在支撐日本經濟重要的化妝品工業,在當年的女學雜誌也有被談及。但是,當年的目的,不是為了令女人變得更好看,而是出於衛生。如當年明治女學校的校醫萩野吟醫生,就在一個演講中,要女同學們一天最少用石鹼洗三次臉,一星期至少要洗一次頭。因為,頭皮出現會令皮膚質素下降。相對當年的女性洗頭的習慣,是半年至一年一次。

而且直到今日,日本的教育制度中的歷史科,都不會說日本近代經濟的起飛,是源於武士道精神、是源於德川家康一門幾傑都有龍陽之好,而是說成明治維新後的著力地把人民的質素提升至「歐美文明」的水平。

最後,第三個重要的原因,有說日本的經濟起飛,是因為他們的國防開支全由美國負責。日本只集中搞好經濟一環。美國著力要把日本打造成亞洲「資本主義」的代表,以免整個亞洲都變成紅色。

可見,日本的成功,著力在於人。但是,在經歷八九十年代的富裕和起飛後,日本人的「勤勞」,好像不是青少年的國民性。根據日本非官方調查的數字,日本十五至三十四歲,沒有工作、不在接受教育、不在接受培訓的尼特族(NEET/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人口超過六十萬。他們不會交國民年金(國民集體退休金),不會加入社會保險,不會工作就更加不會交稅。他們對日本的「發展」,也許不是甚麼保值的資產。

還有其他的社會問題,如長期躲在家中「隱蔽青年」,長期以打散工的方式賺取一畢旅費,之後就逃到泰國、越南、柬浦寨等等的南亞國家當長期旅客而不回國的「外蔽青年」;都是最近有很多人討論的「日本青少年問題」。他們的罪名,就是不認真工作。當經濟不景氣,當權者的口氣就會轉向指責日本人不夠努力,而不是外圍因素、經濟政策的不足或別的原因。簡單一點來說,

今天,你當一個售貨員,你發覺你不喜歡這份工作,你想改變。但你的路是甚麼?當到處都是散工,都是朝不保夕的不長期工作機會,你仍敢對你的人生有希望嗎?但是,當你要求當權者的政策有些改善、微調,甚至是增設一些機會或第三條路,他們就會對你說:「你要好好增值,才會有發展空間。」正如,如果你覺得一天要站十二小時是一件苦事,有人跟你說,「如果你當初讀好一點書,可以上大學,又需要做這樣辛苦的工作嗎?」一樣。

不相信?面對格差問題,日本的青少年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出路,是有盡頭凡。他們就算有多努力,都只會是社會的一只棋子。而他們的成就,不會在家庭中得到肯定。原因,是因為就算他們再努力,他們都很難會比他們父母那一輩更好。可是,面對這個結構性的社會問題,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於2006年3月14日都議會予算特別委員會中說過:「Freeter/NEET這些,好像用了一些很好聽的外語,對我來說,也不過是沒有用的人。現在,我們都已經不夠人手工作了,有很多地方讓他們工作,但是他們就是不想工作。NEET這些,是父母太寵他們了。如果說這些人(freeter)賺的價錢,就叫做社會有差格,就叫貧富懸殊,這些格差是non-sense的。」

就是活生生把責任全推到年輕人身上。由深作欣二的《大逃殺》中的BR法(Battle Royale 聖戰法)中,全國所有高中的其中一班三年級學生需要在一個小島相互廝殺,最後一個才可以活著回去。當老師的北野武對學生解釋這條法律時,對驚慌萬分的學生說:「這個國家,就是因為有你這們這樣的年輕人,才會變成這樣子的。」到今時今日,《死亡預告》中,這一條可以要「所有小一學生植入膠囊。一千個學童中就有一個會在十八至二十四歲的時候隨時會死。那麼就以隨時會死的心態去活。」這種心態,有說是日本這種「島國性格」,長期處於地震帶和颱風路線,於是建立了要「把握每一天」的國民性,建立日本繁榮和富裕的基礎。

只要當日本人不再勤力,日本也許真的不會再成功。但用死亡的恐懼去令人上進,又真的會令人更進步嗎?甘地說過: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可是,很明顯,漫畫中的主角,都是「被犧牲的人」,相信政策,跟隨前人所思所想,最後會換來生命的終結。也許,失去生命,真的是失去那個人的所有了吧?年青人面對「不合理的政策」,有的選擇在死前二十四小時唱自己要唱的歌,有的選擇塗上大型的壁畫反映自己死前的不滿。剩下來的人,都在懷疑究竟政策是不是真的「為我好」:不論是加入建制,企圖撥亂反正;或是把「思想墮落犯」的文章在班上讀出來,都像法國後現代哲學家Michel de Certeau的日常生活戰術理論。

Michel de Certeau,統治階級的「結構性力量」是大戰略(strategy)。大戰略會影響民眾的日常生活,我們是沒有辦法反對的。如果,如果民眾不想接受大戰略,是不是就等如沒有出路呢?小市民可以使用的,就只有小戰術(tactics),像打游擊戰,在大戰略下游走,取得一點一點一點的小勝利。找尋有用的資料、資源和空間、靜待機會,推到大戰略對社會的影響。

很多香港的青少年,都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要上班,為甚麼要工作,為甚麼要回家,為甚麼要這要那。當人真的要死的時候,也許有很多事情,你真的會想做的。一個教授朋友對我說過:「人生是一個收集和製造回憶的過程。」




別以為「國家繁榮維持法」的忠旨,跟你沒有關係。

如果你是十多歲,要接受三三四新學制,我思我索我敢我要這種早於1995已經用掉用爛的「以我為大」的廣告概念,卻在三三四「新」學制的廣告文案--「我思我學我建未來」炒冷飯。你可以預計那個學制可以有多新。

參考高級補充程度會考的「通識教育」科的其中一個單元,「人際關係」課的課程,原來,當局是希望學生可以:


宗旨使學生:(a) 更能了解自己是個快將踏進成年人階段的青少年,並協助他們掌握一個成年人在香港生活所需的技能; (b) 更能了解自己和兄弟姊妹、父母、朋輩、僱主、配偶及整個社會的關係,並明白能使這些人際關係穩定或融洽的因素;(c) 體會及了解香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壓力,並就如何應付這些壓力及處理人際關係破裂所產生的後果作出自己的判斷;(d) 明白作為一個成熟、負責任、關心社會的香港人所須具備的條件。

讀完兩年後,就可以學會做人必備的條件。其中一個論題,是「個人應如何培養自覺及自尊以便能令自己更趨成熟,並為穩定的人際關係建立基礎?」而目標,則是要青少年:

了解自己,並從別人角度去認識自己?
學習接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並從中獲益?
學習評估所處的現況及人生目標?
認識自己的價值觀及信念?
找出自己的興趣?
明白並處理自己身心的需要?
認識影響自己行為的因素?
培養積極的人生觀,好使自己既能接受自己的局限及生命中不能改變的事實,但又不會失去進取的意志?

以上八點,我相信是哲學家一生的追求。面對的問題,是把所有關於社會科學的論著合起來,打碎榨汁用針筒打入血管,都不可能用兩年時間解決的「永恆性問題」。看《死亡預告》你會知道你在看的,不只是一場電影,而是做人要學的事。

Wednesday, March 23, 2011

林峰給我的教訓























































看見林峰的新聞,跟朋友在微博對話,他們說,為什麼傳媒不自重。不如我問,為什麼藝人只求別人自重,而當別的傳媒找他們的時候,就嫌人家不夠大,不夠廣?我想起這份老文章:

am730
M18,M19 | 特寫 | By 健吾 2009-05-11




藝人們,辛苦了

健吾さん,我首先想跟你講一件事。我開始寫「藝人」的話題才發覺到,日語中的「藝人」所指的對象,跟中文有所不同。原來在日語,歌手是歌手,俳優(演員)是俳優,Idol(偶像)是Idol,只有搞笑的演員才叫藝人(或者「お笑い藝人」/owarai-geinin)。日語還有「藝能人」這一句,這個應該接近中文的藝人的意思。可是,我在這裡,按照中文的意思將他們叫藝人,可是有些部分可能分不清楚,請原諒。

我在日本聽「藝人」就想起「雛壇藝人(架子藝人)」。這幾年,日本的電視娛樂節目裡「雛壇藝人」很活躍。「雛壇」本來是把日本女兒節的公仔擺上的架子。那個架子,一層到十幾層有不同的格式,每一層擺幾個公仔慶祝節日。很多日本的電視節目採用這種像「雛壇」般的架子,擺很多藝人,讓他們鬧哄哄,所以他們被喻為「雛壇藝人」。他們的工作看起來很簡單,看完節目的錄像或聽完主持人的發言後,發表自己的意見。沒有甚麼特別的「能力」都沒有問題,只要他或她說幾句被觀眾多關注的話,就滿足了電視台的要求,可以保持固定的架子位置。

可是,我覺得這個架子改變了藝人的「隱私」的概念。他們要把自己引人注目,說話的內容有點過激,自願暴露私話,甚至披露自己的隱私。有的藝人帶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來一家人上架子,講給大家知自己的家庭如何。在香港很罕見的演出,在日本卻很受歡迎。還有很離譜的例子,有個年輕女歌手透露自己跟舊男友上床時放了個屁,令我發呆。也許,有的藝人會把故事誇大甚至講大話,可是他們自願爆料,日本的狗仔隊幾乎沒有出動的機會了。「雛壇藝人」跟尊尼事務所的偶像不同,尊尼的偶像徹底隱私保密,以保持人氣,「雛壇藝人」倒公開隱私才紅。上次草弓剪剛的全裸事件發生後,「雛壇藝人」陸續暴露自己也做過跟草弓剪剛差不多的事,應該給草弓剪剛不少安慰了吧。

我相信大半觀眾是很冷漠的。雖然「雛壇藝人」很大方地爆自己的料,可是人一生中能夠爆多少料也是有限的,所以那些藝人很快就被觀眾看膩。我查過日本娛樂節目的收視率記錄,頭三位還是八十年代初播放的笑劇,分別為47.6%到38.7%。跟八十年代比較,現在娛樂多元化,取得高收視率很困難了。不過,鑑於這一點,頭十位中佔上7個席位的是1990年以前所製作的節目,有「雛壇藝人」的節目只有一個。這應該是可悲的現實。

藝人自願公開隱私也可能不會大大提高收視率。可是,好像他們還要繼續向我們說說他們的真相。前幾天,我偶爾看了一個健康節目,內容是介紹如何保持健康和延長壽命的。有男女主持,有幾位醫生,還有現場觀眾。隨後,有一個男性藝人出現,他是那天的貴賓。

他不是很出名的藝人,但是我認得他,他在過去十多年的歲月裡一直在旅遊節目裡出現,到甚麼地方吃甚麼美食。他每次吃得很痛快,很開心,這是他的賣點,所以他成為專門吃東西的藝人。 他在此節目裡應電視台的要求到醫院去接受了檢查。攝影機一直追著做身體檢查的他,直到內窺鏡檢查室。電視畫面中除了他接受檢查時的表情外,畫面居然還顯示了他的胃腸內臟。他的胃內有輕微潰瘍,大腸內有小塊腫瘤等,徹底公開了他的「內部真相」。我想像現在很多觀眾跟我一起看他的腸胃內壁如何,這是莫名其妙的感覺。最後,畫面回到電視台的會場,主持人很隆重地發表他的身體狀況如何,然後醫生要宣告他的壽命了,電子屏幕開始數幾秒,隆重地顯示52歲!

哇,現場觀眾都不由得歎息。電視台當然不錯過那一刻,畫面則顯示出42歲的他,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醫生勸他不要吃那麼多,改變生活方式就是可以延命的良方。當然,除了這個之外,有何妙法。託了他的口福,觀眾很深刻地了解到健康多麼寶貴。不過,誰把他弄成這樣,不是電視台嗎? 他是以吃為生的藝人,以後我看他的旅遊節目的時候,以怎樣的心情來看他好呢。

從那天我開始自問,藝人為了我們觀眾犧牲了自己,我到底得到了甚麼?

誰把他們搞爛搞臭?

佐保小姐,我記得藝人的形象問題,我好像跟你談過一次……是甚麼時候呢?甚麼時候?甚麼時候?

呀!陳冠希事件,不過是2008年1月的事,好像隔了幾多個光年。然而,新聞周期好像總是周而復始,兩年前陳冠希的照片流傳地球,之後又到倪震。之後又到女歌手在深圳當三陪,一個高考得4A考入中大、而且有一技之長的新進女歌手要「淪落」到在荃灣以20元一小時的時薪賣麵線,加上最近在日本的藏毒事件,藝人的「健康」形象這重要的課題,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成為評論人口中的「話題」。

歸根究底,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媒體影響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一個中學生真的會因為女歌手藏毒,承認以吸毒減壓,就會認為「吸毒沒有問題」?中學生吸毒,和藝人吸毒,當中的邏輯關係,就是青少年會崇拜偶像,而偶像的影響力都比家長和老師大(這是家長和老師常說的話),因此藝人需要對自己形象負責任,必須在香港這個泛道德社會成為百分百純潔的天使,不吃人間煙火,沒有脾氣(大多會被認為是世界仔,唔敢得罪人),不慍不火(又會被說是故作成熟),總之就不可以有半點「人性」。但青少年的性格成型,真的只是靠偶像的力量就可以做到嗎?學校的正規教育、家長的家庭教育,是不是應負一點責任呢?這些問題,之前討論過了。

如果香港人希望藝人的形象健康,代自己教仔或女,卻樂此不疲地愛看專以挖人陰私,爆藝人私生活和挑釁是非作為賣點的媒體內容,那麼藝人的形象,會健康到哪兒去?

比方說,有一位女歌手,應算是Diva中的Diva了,林憶蓮最近在香港出席一個支持植樹綠化的行山活動。她本來只需要在開頭的時候走走,給記者拍拍照,那個「宣傳活動」就可以完成。但是,她也跟參加者一起走完全程。結果出來的報道是甚麼?林憶蓮以「43歲」高齡走畢全程。另一份報紙說:「林憶蓮近年愛上行山,不過昨日她竟選擇以植樹來慶祝其43歲生辰!」竟然,應是一個帶有「出乎意料」、「意想不到」,正常人唔會咁做的意思。為甚麼,報道出來,都要「煞有介事」的認為林憶蓮是「竟然」以植樹來慶祝生日,背後會不會有潛台詞,認為林憶蓮小姐是特意選生日的一天出席宣傳活動,以「賺取」曝光?

負責藝人形象的建構,不僅是藝人和經理人,媒體和讀者都是有分共同製造的。媒體長期為讀者提供跟紅頂白,憎人富貴厭人貧的娛樂新聞,要不就是挖出是非抽出黑五類社會敗類之後人人喊打,要不就看看那人風光然後就等他們「折墮」,女歌手久休復出,不是被說高齡回朝,就說他們為撲水救老公,在股票市場損手爛腳云云。當中的報道,有幾多是跟那個藝人的「藝」有關?或是香港跟日本同樣,只是需要即用即棄的「話題製造者」,而不是真的想找一個值得崇拜和尊敬的藝人?

老實說,我不怪傳媒。有甚麼求,就有甚麼供。如果黎智英先生搞一本《Economist》中文版是有市場有讀者的,我想他一定會做。我也不會怪記者對藝人有多不好,娛樂記者月薪不過幾千,工時長工作環境惡劣,看來也近乎是厭惡性行業,你冀求他們給你甚麼?

那麼,甚麼人要負點責任?

佐保小姐,告訴你一個故事,聽說某知識分子報紙想以「XXX現象」為題,寫一份專題文章,用以是探討一位走紅的女歌手。知識分子報紙沒有娛樂版,他們跟娛樂圈幾乎是沒有關係,於是副刊的同事打電話給女歌手的唱片公司,問他們可不可以「賣」一張門票給那位記者。

那邊的負責人說:「對不起,我們沒comple(免費飛)給X報。因為你們沒有娛樂版,就算有娛樂版,都要有daily(即日)的娛樂版,我們才有comple飛。」聽完,那位記者就想:「我只是想買一張,又不是問你要,為甚麼他們可以這樣子對待記者呢?」結果,我只想到一件事,就是藝人們一方面投訴傳媒只知道挖他們的緋聞,說他們的不好,但當有一份知識分子報紙,是香港真真正正的一份知識分子報紙的記者想去看看這個歌手的時候,他們如何對待人家?就好像,一個女人,老說她的老公虐打她,強暴她,但是當有一個穿著西裝,以禮相待的男人走近,她們就突出一個冷屁股,好等人家一頭冷水?因為,有些人會覺得曝光,只需要紙面的大小,不需要質素的。只要有coverage,只要相片夠大,理你說他整容或是隆胸、三陪或是酗酒,總之隔兩天見到他,那個人就紅,就有廣告,生意就會來。

我相信,業是積出來的。Karma總有一天會到,今天的香港藝人為甚麼不值一哂?回到中心點,就是人的質素問題。

Tuesday, March 22, 2011

亂打主意:核電這東西



























亂打主意:核電這東西

核電這東西,其實是理性盲點。起的人告訴你,核電廠意外,是幾百年一遇的事情,沒有事的,沒有事的。

在核電廠發生事故的時候,推特中傳來「感動訊息」,說有在福島工作的朋友說:「就算我死,我也不會讓機芯溶解(Melt Down)。」收到那條Twitter的時候,即時想起,即使你說你死也會保住那條芯,它要溶解,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擋得了嗎?這種漫畫式熱血用來哄哄災民的情緒,也許會賺到一點感動。

冷靜下來,回到問題的癥結,為什麼人會用核電?

眼不見為乾淨。但卻忘了,無聲狗才最恐怖,殺人於無形的東西最可怕。核能的污染和做成的傷害,沒聲沒味沒嗅,你用乾淨去包裝?它就是藏著最黑的心。

最後如果真的需要「反思」為什麼要選用核電,也許是究竟我們為了什麼使用地球的大量資源。豪宅要有私人泳池會所嗎?我們需要用那麼多電去做幻彩fing香江嗎?回收產業為什麼苦無寸進?環保局那為哥哥為什麼總是做小眉小眼的事情而做不了什麼大事?

大亞灣核電廠距離香港中心的尖沙咀只有五十公里,香港全境只有一千平方公里。當時的蘇聯切爾諾貝爾核電廠事故,影響的範圍達六萬平方公里,即六十個香港。為什麼我們會選擇用核電?政府的宣傳方向是:核能是最清潔的能源,核電的技術非常安全。還有我們政府面對地震的二十八字真言:「政府制訂的自然災害應變計劃足以應付包括地震在內的自然災害」。

一切一切,都要回到老問題:現在香港及大陸人的生活方式,慢慢趨向會使用大量地球的資源。生活習慣不改,只談發展不談共生的概念不改,明天是不會更好的。

亂打主意:很愛國的人

「網民」這種物種教我們很多事情。他告訴我們人性可怕,時間可貴。

日本地震發生後,中國網民「熱烈慶賀」的訊息,高達兩百多萬條。中國的年輕一代,也發出了幸災樂禍的聲音。他們說,以前他們在中國犯下滔天大罪,他們這輩子都不會原諒「小日本」。這次地震,對他們是報應。他們忘了四川地震的時候,女星莎朗史東說一句Karma(業報),被香港的電視媒體翻譯成「報應」之後,如何引起國民的反響。他們當時對莎朗姐姐喊打喊殺,呼爹喚娘,說她不是人,說她傷了中國人民的心。這時候,他們對日本說同樣的話,沒有人會認為自己不人道。

有人在微博問我,為甚麼我「只」關注日本地震。雲南盈江也有地震,為甚麼你不關注?這真是大人冤枉呀。我有關注,只是我看到的新聞不多,要不是領導已經十分理解關心,作出適當的回應,就是首善陳光X已經適時到達災場,為災民送上很多金錢和物資,而且還拍了很多照片在微博發放,令全世界人都看到他如何行善,如何指導災民拍照,如何把鈔票連同卡片塞到他們的手中。我國有這樣快速應變的官方人員和那麼善心的善長,有甚麼需要擔心?更何況,我在內地的博客只寫了一句「在日本地震時可以走到學校,但這個『常識』在中國就不通用了……」已經被刪下來了。有些事情,真的不用我去擔心。

最後,我真的不理解一些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在看AV(或GV啦)自娛的時候,是不是不愛國?他們把AV女優「疑似」殉難的新聞放到跟我們領導人發言一樣的大小,是不是不愛國?他們打PSP玩Wii的時候有沒有不愛國?他們來香港買日本奶粉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甚麼自己不愛國一點,吃X鹿,或吃全程由製粉到入罐都在荷蘭進行的X哈哈?

Sunday, March 20, 2011

生活就是自由意志 Wingo Chan

Raw TALK to Kengo 002




生活就是自由意志 Wingo Chan


Wingo(陳結榮)不是公眾人物。至少,他在Wikipedia沒有條目。但,只要你是劇場界的人,你應該知道他。


幾乎線上所有線上的劇場人,都想找他工作,他做過的劇場,實在太多:「做紅船(煙雨紅船)的時候,我要cue(指示)寶珠姐出場囉!」我聽這句說話的時候,我仍是一個大學生。


Wingo 有什麼魔力,可以令他在畢業後十幾年,一直以個體戶形式接工作而活到今天?他Facebook中有千幾個朋友,九成半人是有見過才add的:「幾乎所有人都是真正的朋友。」他說,如果他要去找他們吃飯,他可以三年不工作,每天都會有人請他吃飯。幾乎所有跟他合作的人都說,他沒有脾氣。而且,Production Manager(PM/製作經理)的工作,主要是把製作上所有問題解決。他的腦袋,需要同一時間處理很多問題。在製作過程,一個有交帶,做事爽快,沒有脾氣,有耐性了解藝術家需要的人,非常重要。香港小交響樂團的前駐團藝術家楊嘉輝 Samson就說過:「有Wingo在這兒,他會幫你解決了很多問題而你是不知道的。」


他一直接工作,一直都很開心:「因為我很喜歡舞台的工作。」到2010年,他放下了香港的工作,一個人走到巴西,去處理一個超大型的藝術會議:「巴西人真的很特別,他們好像是沒有工作的概念。他們總覺得,如果做不來,就不要勉強。到我接手會議的時候,才發現他們有很多聯絡工作和打點的工作沒有完成。」情況十分不妙:「好像有些泰國的藝團,在坐飛機到巴西了,但仍沒有內陸機接應,怎麼辦?我是用了同事的電腦去回人家email去把事情處理掉了的。」






「但我也明白,因為巴西實在太熱了。我試過在一個沒有冷氣的地方工作,吹著風扇,不消一個半小時我已經開始暈了。工作不下去。在香港的辦公室是因為有冷氣,才可以令人長時間工作。」


巴西的那個藝術會議,很快就過去。之後半年,他就走遍大部份的中美和部份南美洲。


各位觀眾,中南美is in!我們的時裝界教母黎堅惠尋找自己的旅程,收錄在《天空の鏡》一書的行程,阿丘比丘、天空之鏡、波利維亞……Wingo幾乎都去過。Sony的項明生哥哥又正在跟阿叻陳百祥去拍南美的旅遊特輯……


Wingo的行程,當然比黎氏的便宜:「平有平去,貴有貴去啦!你可以沿著一些較危險的路,如跟著火車路行,其實都可以去到那些景點的。」


天空之鏡真的美嗎?


「那很難才可以看到的……那個鹽湖要看到『天空之鏡』那張照片,要是七、八月,冬天的冷得很。其實,這個時間,是沒有人入鹽湖的。」Wingo說。


那麼,那些什麼喝完會嘔到會飛的那些蔓藤茶呢?聽說,南美有一隻蔓藤茶,應該是南美皮卡木(Ayahuasca)所榨出來的東西,又叫「死藤水」。此種蔓藤可泡制導致幻覺的飲料,喝完之後,會是「更接近神的距離」,可以令人更了解自己:「我叫那些做high tea,喝完的人,有些會唱歌,但更大部份人會嘔。很濃很黏,其實一點也不算好喝。我喝過,也有嘔,但也不是很……大反應。有些美國仔,就好像當水的飲,他們就又嘔又吐的。我就自己一個人,看著南美的星空,思考事情……」


真的可以令你更接近神嗎?


「我不太相信這件事。我信耶穌的嘛!」Wingo說:「更何況我知道這是high tea。我對這些『迷幻類』的東西沒有很大的反應。不過我回來後,我感覺到對人說多了自己的事,而且我覺得我好像『可以』試做一些我以前覺得沒有可能做到的事。」


即是什麼呢?


「我也不知道。或許會搞show吧,我想是有趣的。」Wingo平淡而自然的說。


後記:


我和Wingo,認識19年。1992年,他中六,我中一。1994年,他中七畢業,考進了城市大學讀IT。那時候IT很吃香,和他同校的,是晴晴的男朋友黃浩然,聽說那時候他已是Dance Soc的風頭躉,及後十萬火急的加入了娛樂圈了。


之後有一次回學校,跟我們戲劇學會的老師屈凱添老師談前路的事,他說,他也報了full time的演藝學院的課程。那時候,我記得屈Sir說:「也好呀,只要兩邊的attendance湊夠75%就好。」


如果換了時空,是2011年,也許所有人都會叫他讀市場學,放棄做沒有把握沒有未來的事。但Wingo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得很自在,很快樂。那段屈Sir和Wingo對話,我一直銘記在心。


-----------

把這份訪問,送給到了南美的黎堅惠。她的書很好看。












謠言止於求證者

謠言止於求證者

經過一連串的新聞轟炸,加上不少災民都經歷資源匱乏的逃難生活,災民的身心應很疲累。



尤其是當他們在避難設施中,其實只可以等。等,一切會好,只要忍到最終。望天打卦這陣子最影響災民的,是謠言。比方說,大家之前收到一個叫BBC Flashnews的短訊,說幅射會來襲,要撐傘,要小心甲狀腺,最後要傳給你愛的人。這又是典型引人傳發的訊息。有可信媒體的名字(但沒有證實連結),有類科學根據,之後挑動你的情緒,要傳「你愛的人」。這訊息透過電郵、社交網站和手機瘋狂轉發,引起恐慌。





但是,及後證實是謠言之後,你問問傳發過的人,他們的回答令人氣結。他們會聳聳肩,說一句:「不是真的?也好,Just in case(只是以防萬一)啦!不過寧可信其有。」他們不明白,自己的手機、Facebook、微博也是一個媒體。你問他們,如果健吾或陶傑在電台說了一句「失實的謠言」,定當引來無止盡的批評。但當他們自己散播謠言呢?除了一句:「真的好了,原來是假的。」之外,他們完全感覺不到散播謠言的罪疚感。他們有沒有想過,如果他們的媽媽看了短訊,心生恐慌,到超市搶米,發生什麼意外,他們會負責嗎?一定不會。造謠者生事,之後花多了錢,他們會後悔嗎?不會,他們會說「求個心安」、「Just in case」,「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之後就開脫過去了。

在日本,也有謠言在散播。

日本政府和傳媒都希望民眾小心「デマ」(dema/即demagoguery,意即沒有根據的流言),如:幅射來臨是會有黑雨,要買口罩。如果害怕可以喝漱口水(即是蠟筆小新每次回家之後他媽叫佢漱口的東西),因為有碘質。這些其實都是流言。類似的流言,在美國或中國也有傳播。美國羅省近郊有民眾購買「安定碘片」,中國的手機就瘋狂轉發訊息,指幅射會殺到,會影響中國人。寧波三江市的超市中,有些大媽們口耳相傳,說:日本地震核泄漏,要波及到我們,鹽可以抗輻射,醬油也行。 之前就買蒜頭,沙士的時候買醋煲醋。人在歷史中唯一學到的,就是從不會從歷史中學到什麼教訓。結果在寧波的超市,鹽都被搶光了,中國超市也不像日本超市,沒有即時把貨擺出來。廣州的食鹽,即時由1.3元一包炒至10人民幣。大埔價更高,高達20人民幣……沈先知旭暉話口未完又的中了。香港很脆弱,是因為我們很受外圍因素影響。香港的官員,也許讀太多番書,不讀易經,不知道「君子以自強不息」怎麼解。 一個謠言,大量愚民。一傳十,十傳百,十人行動,百人靜觀其變,之後就搶高鹽價,牽一髮,動全身,通脹就來了。之後,又會有高官出來說:「這是受外圍因素影響,不是我們可控制的。」

看著中國人一片炒鹽熱,想起法國的品牌管理專家Jean Noel Kapferer在1990年出版了一本關於謠言的書,叫《Rumors: Uses, Interpretations, and Images》。譯做中文版的時候,變了是「傳媒學」的書,叫《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這本書,談及了謠言的興起,衰落和原因。他提及其中一個重點:「當人們感到完全失去了把握自己前途的能力時,謠言便盛行了。」

謠言,已變成了地震後第二個影響全世界的災害源。謠言,從不是止於智者。正如有一天我回大學上課,在升降機上聽到一個同事說:「我聽到個故仔好慘架。話日本D年輕人就走晒,留返D老人家係災場。」我聽到後,心一沉。不是說在大學工作的都是智者,而是這位同事,是如何得出這個故事,有沒有求證,為什麼又要傳播這個故事呢?在電視畫上見到很多老人家,是事實,因為東北日本的人口結構,老人比例是比較多的。年輕力壯有學歷的,大多在東京打拼了。他的「因為走難所以留低老人家」故事是什麼?我找了網路半天也找不到。他散播這種「謠言」,他為的是什麼?是一種娛樂的快感,抑或是希望日本真的出現這種泯滅人性的狀況?

我不知道。我只好默默的回到辦公室,調整情緒,看看手機、Twitter、Facebook、微博有沒有更多的溫馨提示,盡力檢証。我不是神或巴打,不可以檢証所有的東西。但在亂局中,人人有多一點求知精神,多一點冷靜,多一點沉著,時局會變得更好的。

Friday, March 18, 2011

我們應該如何 旁觀災難

am730
M28,M29 | 特寫 | By 健吾 2011-03-16


我們應該如何 旁觀災難




本來寫了好幾份關於地震的文章,看了太多日本電視新聞後,有點「情緒疲勞」,想休息一會了。但,佐保小姐,當我看到一些香港傳媒的表現,實在令人痛心。為甚麼香港部分傳媒一直給人家不專業的感覺?因為他們在需要表現,交功課,顯身手的時候,表現卻不濟。在災難面前,全世界都在感嘆為甚麼日本人可以如此冷靜,如此正常,如此沉著的去面對。 文:健吾、圖:美聯社、路透社、佐保暢子

我花了兩天的時間,確認了我所有朋友的安全。雖然他們都住在東京、大阪、京都或茨城。但由於日本是一個相對交通方便的國家,日本人全國流動游走是很正常的事。他們沒有事,太好了。

「電視都是新聞,災情是很嚴重的。但我們的生活暫時倒是OK的。」在大阪交換留學的學生說;「是有震,三級左右的餘震。小心一點是有的。如不要把杯碟等東西放高,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另一個學生在京都說。

京都和大阪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但在網路和電視就只在做關於地震的新聞。

比方說,日本人會教他們,在避難其間要做些甚麼。當餘震都有機會是七級的時候,日本人要做一些準備,以防地震之後的二次災害。在家的人,如果仍有電力供應,就要煮好飯,之後用保鮮袋分好。平日要搜入乾糧罐頭,目的是準備好三天的糧食。女士不應再穿絲襪,因為萬一有火災,或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在火旁邊,火燒到絲襪會令火擴散得更快。

這些,其實都是常識。

另一個在日本的常識,是即使在混亂的狀況,日本人的表現都十分成熟和平靜。便利店是留學生打工的熱點,有留學生朋友在便利店打工,他們的母親確認了安全後,就問他們:「便利店有沒有乘機加價?」留學生答:「沒有。」反而,很多便利店都免費派食水、熱飲、食物。收到食物的日本人,都會說一句多謝。在岩手縣,不少超級市場仍很散亂。有些地方玻璃碎了,仍沒有清理。但超級市場的職員都回去開門,售賣日用品。少數有開門的便利店外面全都是人,大家排隊,等等,等入場買東西。

沒有事,就不成新聞

是「買東西」。相對外國的狀況,也許是入超市搶掠,或是在廢墟發生打劫搶掠事件了吧?也許,對很多傳媒同業而言,他們真的找不到他們心目中希望出現的「新聞」。中央電視台的魯健先生的對答,已被網民瘋狂轉發:

魯健:「聽說日本災區發生哄搶事件是嗎,前方記者?」

前線記者:「目前物資比較緊張,領東西需要排長隊,災民都去排隊了。」

魯健:「據說目前還沒有看到陸上自衛隊出現是嗎?」

前線記者:「基本所有地方都有自衛隊和警察維護秩序跟搶救。」

「混亂的」華文傳媒工作者期待混亂,我是理解的。因為在他們的「思維」(mentality)之中,地震就一定會出亂子,官方回應一定慢,災民一定會變暴民四出搶掠。天災兩字的後置詞,一定是人禍。在阪神大地震的經驗中,的確有魯先生所說的狀況。但那時候,也有日本的黑社會團體出來維持基本的秩序。這些事情,對不知道日本文化的新聞從業員而言,很難理解。

像台灣的電視台新聞,總是喜愛推敲:「日本現在開始搶糧搶單車。」他們總愛以抑揚頓挫的聲線表示他們的功力。結果,果然不出所料,事實不如台灣傳媒所說。另一位東京朋友和宏君說,是很多人買單車,也有儲備一點的食糧,但他們都「沒有事」,大家都只是走回家。「便利店的確是沒有太多食物剩下,但我也買到一些巧克力和飲用水。」跟台灣傳媒說的情況如「大家在搶購食物,情況混亂。」事實上根本就沒有出現。

誰說震碎日本人的心

再看香港的新聞報道,我不知道為甚麼他們總愛狀似客觀,卻又帶有極度情緒色彩字句,如在13日的午間新聞,無綫電視的新聞就出現:「日本史上最強地震,不單只震碎佢哋嘅家園,更加震碎佢哋嘅心。」之類的濫情的字句。在日本傳媒的眼中,這些說話是不道德,而且對事情沒有幫助的。

2003年5月,日本中央防災會議推出了《東海地震對策大綱》文件,目的,是要爭取在無法預知的情況下把地震造成的損失限制在最小範圍。地震本來傷亡已經夠大,不可預計,面對天災,你根本不可以像亞洲電視的記者一樣問「會不會洩氣」。但地震發生後的「二次災害」,其實是可以減少的。

中國新聞部門的官員,曾經對著鏡頭問一條很有哲理的問題:「究竟媒體是要報道新聞,抑或是做新聞呢?」我做過記者,其實我知道是可以製造的。在阪神大地震的時候,報道的方法就有點像現在台灣的災難新聞報道。找災民,問他們感受,如果他們平靜就多問幾句,說幾句「好慘呢~」、「怎麼辦~」……災民聽到這種導向性問題,情緒失控、捶心頓足、泣不成聲、淚如雨下、歇斯底里等狀況是可以預期的。這樣的現場報道,就連錄影廠以至所有觀眾都會受到感染,但絕對不是「理想」的報道方法。後來檢討報道的手法,有防救災難專家就說,這樣的報道方式「有可能會影響災民的情緒,從而令他們做出傻事」。因此,今次就得要修正報道的方法:「鏡頭盡量回避撕心裂肺的表情,震災中,更多的報道應該集中於事態的發展與進程,而且越細節越好。」而且,電視台要盡量提供災民「微笑」的畫面,令受眾覺得事態仍不是那麼差,將來仍有希望。

慘,大家明白的;要發揮傳媒的功用:提供資訊,不可令現場更混亂,更要提供有用資料。比方說,有電視台的攝影機拍得岩手縣沿岸八家醫院、老人中心等設施的天台出現SOS字樣。在直升機內的女記者就盡快要得到資料,如在甚麼地方出發,向那個方向,飛了多久,之後再提交到東京連線。加上目測所得的所有資料,如建築物的外形,有幾層,有幾多個人在揮動救援訊息。這些一切一切,都可令協助救援隊伍能盡快接近有關建築物。

傳媒要鎮靜人心

鎮靜人心,不是維穩,不是把政治利益提高過公眾利益。大眾媒體的災難報道手法是一門學問,是因為他們最容易影響現實的場域。你在電視畫面報道有人搶東西,在排隊的人為甚麼要買東西?因此,傳媒從業員的專業知識十分重要。

比方說,日本主播的的讀稿速度,一般是每分鐘400個音節,而由報道變成討論時(日本的新聞大多會加插討論和點評環節)就會加快。但在報道災難消息的時候,主播就要把語速減慢至每分鐘360個音節。因為,心理學家說這個說話速度會令人比較安心。

NHK電視台雖然屢次被日本國民說他們會造假,欺騙國民,甚至是在大是大非,國族層面的話題中干涉編輯自主,但在這一次災難報道中,他們維持良好的操守:他們不播放血淋淋的場面或死屍,他們不採訪救災人員,同時也不去令被訪者的情緒受到傷害。這三不,令整個社會的氣氛變得和諧。

日本神戶大學的教援毛丹青老師就訪問過NHK電視台原會長海老澤勝二先生,問他們報道災難時,要留意的是甚麼。海老澤先生的回答是:「尊重生命。每個人生前都想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現給觀眾,生的時候很少會想到死,若想到死也一定想死得有尊嚴,讓變形的支離破碎的屍體和滿臉血污的面目示人,死者地下有知一定會走得很不安心。從受害者家屬角度看,播放這種場景不僅是對死者的不尊重,也會進一步加深生者的痛苦。從觀眾角度看,看到別人的慘狀自然會產生恐懼,對心靈造成衝擊,次數多了會留下創傷。」

日本人的質素

從傳媒的報道手法開始,降至民間和商業的層面,都展示了他們人性的一面。像仙台市的牛舌專賣店「集合郎」就在他們的店中免費派發牛舌,每人三塊,共派了1,500份。通常這家仙台的牛舌名店,平日一份牛舌,只有四塊,就賣1,200日圓(約110港元)。店主在讀賣新聞的訪問中說:「在仙台做了二十年生意,也許只是很小的心意,但也希望可以幫到在這兒的所有人。」

也許有人會問,牛舌會飽嗎?為甚麼不派飯團?但對於日本人救災的意識中,他們很清楚。即時性和心靈撫慰的需要。在震災發生後,黃金七十二小時內,一定要在安全的情況下「盡量維持有限度的正常生活」,令大家可以「吃到牛舌」,而「感到幸福」,其實對災民的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iPhone的apps中,也有錢出錢,有apps出apps,不少本來需要1.99至9.99美元的外語翻譯軟件,甚至是創刊62年,是日本各家都知道的醫學常識專書《家庭の醫學》都由1,500日圓(約140港元)降至免費,幫助災民共度時艱。更不要說各地的電器店提供手機充電服務等等。

顧及別人的感受

香港傳媒去到仙台,找到在仙台大學的大學教授和遊客,他們都說日本人很幫助外國人,幫他們找路,教他們在甚麼地方買日用品,如何度過這一次的難關。

日本人面對災難,大部分都抱著要「顧及別人的感受」(思いやり)這份心。每一個仍然活著的人,都對我說:「現在仍活著都是一個奇蹟。」你想想,當每一個人都有想到這一點的時候,你會很了解,為甚麼他們會有那麼多有趣的發明,那麼多貼心的服務和產物。像占士甸說的,活得像你明天會死--你自然會盡全力去活。

最後,借朝日新聞記者的專欄文作結:「一個人的力量,你知道只得幾多。但是集合起來,就會有很大的力量。到處我也看到一些人幫助對老人家和傷殘人士,也有很多路人會問候受驚過後的人,對他們伸出援手。即使沒有電力,在漆黑之中問候一下別人,會給予別人力量。還有,記得要笑。」這是我尊敬這個國家的原因。

Wednesday, March 16, 2011

沒有事的。

沒有事的。

一切會好,只要再多一會就好。

片甲不留


事發時剛巧約了久未碰面的日本通午膳,口沫橫飛之際他的手機響了,接聽後匆匆說了句「日本海嘯喎」,大家便又延續先前的話題,把一頓飯吃到片甲不留。能夠怎樣呢?


Saturday, March 12, 2011

幸好無事


佐保暢子小姐,接受《左右大局》訪問。

幸好無事。

在地震時要做的事

以下コピぺです↓


通信各社の災害用伝言板は以下の通り。

▼NTTドコモのiモード災害用伝言板サービス
 iMenuトップの災害用伝言板リンクからアクセス。
 伝言板にメッセージ登録が可能なのは
青森県、秋田県、宮城県、山形県、福島県。
 PCからメッセージを確認する場合はhttp://dengon.docomo.ne.jp/top.cgi

▼KDDIの災害用伝言板サービス
 EZwebトップメニューかauoneトップから災害用伝言板へアクセス。
 安否情報の確認はhttp://dengon.ezweb.ne.jp/


▼ソフトバンクモバイルの災害伝言板
 Yahoo!ケータイの災害用伝言板メニューかMy Softbankからアクセス。
 安否情報の確認はhttp://dengon.softbank.ne.jp/


▼NTT東日本
 災害用伝言ダイヤル「171」と災害用ブロードバンド伝言板「web171」。


▼ウィルコムの災害用伝言板
 ウィルコム端末からのアクセスはhttp://dengon.clubh.ne.jp/
 他社携帯やPCからのアクセスはhttp://dengon.willcom-inc.com/


▼イー・モバイルの災害用伝言板
 アクセスは、ブックマーク(お気に入り)→EMnetサービス→
災害用伝言板→災害用伝言板トップページ。
 安否確認はhttp://dengon.emnet.ne.jp/



地震が起こったら、必ず窓を開けてください。
そして、家にいる人は、今、お風呂に水をためてください。
まだ、電気が通じる人は、ご飯を炊いてください。
阪神淡路大震災の経験から、皆さんに伝えます。


X字の亀裂が入っているとこはすぐに崩壊するから注意!


携帯と充電器、ラジオ、ペットボトル水必要!


ヒール履いてる人は折る!


食料は最低3日間は自立しなきゃいけない。


トイレは基本ないからビニール袋を。


火事などの2次災害に注意!


パニックになったら周りもパニックになるからしゃがんで「落ち着いて!」と叫ぶ。



ストッキング履いてる女性はできるだけ脱ぐ。火傷したら広がるから。


あとナプキンがいい止血帯になるから覚えておいてください。


安否確認はダイヤル171!


できるだけ安否確認で電話は使わないで!


救急ダイアルが混乱するから。


あったらいいもの
お金 水 ペンライト お菓子 携帯 応急セット ハンカチ ティッシュ

【重要情報】 
東京23区避難場所 http://bit.ly/eCDexg
宮城県を中心とした避難場所まとめ http://pinqa.com/hinanjyo


【首都圏の災害時帰宅困難者支援】
トイレや水道水の提供、避難情報、道路状況の提供をしてくれ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ます
→各コンビニエンスストア、吉野家、カレーハウスCoCo壱番屋、シェーキーズ、
モスバーガー、ロイヤルホスト、シズラー、デニーズ、山田うどん。


夜になってきました。
女性の方や小さな子供さんは、
違う危険も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ので余分に注意をはらって下さい。
伝言ダイヤル録音171+1。聞く場合は171+2です。
帰宅できない方は解放されている公共の施設もあります。

携帯の電池がない方はビックカメラへ。
充電器を無料開放しているらしいです。
飲料が欲しい方はサントリーの自販機が無料開放しています。

災害時に、「お風呂を貸す」「トイレを貸す」
そういった言葉で女性を騙し、
レイプする犯罪が過去発生しています。
避難や徒歩での移動など、出来る限り独りにならないで、
どうか、どうか気をつけてください。

災害用伝言ダイヤル
●被災者の人
①171を押す
②自宅の電話番号を押す
③録音


●安否を確認する
①171を押す
②安否を確認したい人の電話番号を押す


●公衆電話が無料化されました。
現在解放中一時避難場所です。
西東京市田無公民館、お茶の水の明治大学、
品川プリンスホテル、新橋第一ホテル、新宿は文化服装学院、
立教大学11、14号館、青山学院大学体育館、明大リバティタワー、
高島屋タイムズスクエア、品川プリンスホテル
ホテル日光東京、都立新宿高校体育館
東京学芸大

千葉市近辺に在住の方! 
コスモ石油の爆発により有害物質が雲などに付着し、
雨などといっしょに降るので外出の際は傘かカッパなどを持ち歩き、
身体が雨に接触しないようにして下さい!!!


NHK様からご承諾を頂き、
NHK総合のテレビ放送をニコニコ生放送でも同時放送しております。
http://nico.ms/lv43018790#25:44


ミネラルウォーターは使い道がたくさんあるので
飲み水としては買わないで下さい!
緑茶も消毒として使えます!
飲む為なら紅茶やジュースをお願いします! 
でも絶対に水道水は飲まないで!

デニーズでは安全の為、
一部店舗の営業を見合わせておりますが、
営業を続けられている店舗、設備に問題がない店舗では、
帰宅途中の皆様へトイレのご利用や飲料のサポートを行いますので、ご利用下さいませ。

英語できる方、外国の方は初めての経験で
パニくってるかもしれないので
落ち着かせ、一緒に避難してあげてください!


--------------------

NHKではニコ動以外に安否確認用の一斉配信メール機能も行っているそうです。
http://www.kinq.jp/solution/anpi/

また、電話での安否情報はこちら(NHK受付)
03-5452-8800
050-3369-9680


電話はケータイ、公衆電話共に繋がりにくい状態にあります。
公衆電話は長蛇の列で、連絡自体が取りづらい状況です。

メールが使えるご家族は一斉配信メール機能や、
災害時緊急メール機能を使うことをオススメします。
サーバに記録が残るので、直接メールが届かないときに便利です。




ご参考下さい!!

被災者のために持っている情報を無駄にしたくないので
出来る限り多くの方に、コピーをして知らせて頂きたいと思います!!

地震捐款

#日本地震# 男演員松田優作的太太松田美由紀發起籌款行動:Just Giving Japan 會負責所有行政手續費。信用卡也可捐款,豐儉由人:http://justgiving.jp/c/1515

http://justgiving.jp/c/1515


Wednesday, March 09, 2011

族群矛盾

這是三月三日的專欄。今天我們談「香港人」身份,新移民蠶食香港,就正中官員的下懷。本來大家戰火是開罵他們的,為什麼會變了鬧新移民食罐頭會食死我?



說到底,誰讓新移民來香港的?


亂打主意:香港人對新香港人

友人開食店,他算是良心僱主:一個月有5天假期,一天工作9小時,飯鐘有人工,連勤工獎有$8,000。時薪有$35.5,比最低工資高。他僱用了一個新移民中年女性,廣東話雖然仍有一點口音,但一直在進步。上班不夠兩個月,她的丈夫就叫她:「不要做了,回家帶孩子(她有兩個孩子),拿政府的綜援好了。」友人非常失望,說:「我自問也不是對他們差呀,都有八千元一個月。但是就是有些人會這樣子過生活。你也難怪那些中產常說他們交稅就是養那班新移民。」

香港現在是一個很分裂的社會。香港人之間,隱隱約約也有着族群分裂。看看我生活的大學環境就知道了。最近,大學方面推出了報告書,說大學國際化的狀況未如理想,當中原因是「外國」留學生(而當中竟然包括內地的同學,大學方面竟然認為「內地」的同學是「外國」留學生)跟本地大學生的交流不足。本地生只和本地生交流,內地留學生就自己建立了生活圈子。幾乎每個在宿舍的本地生也說跟內地生同房慘絕人寰。兩個圈子,從不交流。

從惡客大鬥導遊的事件中,不少人的回應說是內地人鬥內地人,鬼打鬼,抵死,可以買定花生等看戲。香港人(土生土長的)對新香港人(內地移民來的),大多含恨,說他們領綜援蠶食香港資源。就連大學生之間也說,給內地學生來香港上大學,每年每個要納稅人資助十幾萬,就搶了香港學生不少機會(如不少大投資銀行不再請本地出生的大學畢業生,而是請在本地大學畢業而在內地出生,母語為普通話的青年)。

說到底,香港就是甚麼都做不到,才會變得那麼不爭氣。

Tuesday, March 08, 2011

生力茶

各位同學,尤其是學日語的,會笑,就會笑。不明白的,請私信發問。

生は、力だ!

跟AV學習





早前某知名 AV 女優在台灣出席預防愛滋病的活動,以學了大概一小時左右的國語,結結巴巴的說:「A 片只能當娛樂來看,並不能教你正確的做愛方式,千萬不要學 A 片來做愛。A 片都是虛構的,內容幾乎沒有是真的,A 片裏面的激烈表演,只會傷害到女生。其實拍 A 片的時候,男優們都有用套,只是在剪接之後就看不見。」

紅音姐姐呼籲人使用安全套,她說,不少看上去像是沒有用套而在女優體內發射的情節,其實那白白的東西都是粟米粉加蛋白,或是煉奶加水,再以剪接的方式令人以為那是沒有使用安全套的片段。

A 片這東西,隨 80 年代家用錄影機和錄影帶普及後,一路走來 30 年,影響了幾代日本以至亞洲男人的性觀念。A 片界定了甚麼叫「好」的性行為:不少港男認為,把女優們搞得死去活來的,時間要長,器官要大,甚至用上奇形怪狀的姿勢如甚麼火車便當才叫好。紅音姐姐就說,A 片只是娛樂,因為有些體位為了要遷就鏡頭的需要才會使用。有些帶有很高的危險性,而且不一定令人感覺良好。如果你有讀過文學家三島由紀夫的小說,《豐饒之海》三部曲的第一部《春之雪》,就知道以前的男生如何學會性事?就是由他們的爸爸帶他們去找「姐姐」(性工作者)處理,以實習方式處理掉。現在大家用 A 片作教育電視,看過就等如學過,引出大量問題。

這些事情,小學的常識科亦不會教,初中的通識科不會談,高中的生物科更不會說。但事實上,香港的小學生早就在網上看 AV 了。這些東西,其實應在學校中討論嗎?香港男人看了 A 片 30 年了,有沒有正面、認真的探討過 A 片對港男性生活上的影響?然而現在香港大學的專業進修學院(SPACE)有一個課程認真的去討論 AV 了,為甚麼會有「教育界人士」走出來說是「掛羊頭賣狗肉想賺錢」?他們已經上過課了嗎?抑或是所有談性的人都像那些衛道之士一樣性飢渴,平日在家私底下邊打手槍邊看 AV 還不夠,會以為別人一定是「別有用心」,安著壞心眼,以文化研究之名去看 AV 為實?總不明白,為甚麼香港自稱國際城市,對應談的事就不談,不應關心的事就加以關心。

這就是我們的城市。

Hi-Tech Weekly
P080 | Column | Japanese | By 健吾 2011-02-25

Monday, March 07, 2011

亂打主意:應得的東西

亂打主意:應得的東西



年長的教授在微博發感言,說對現在這一代的八十後想法,真的不了解,落伍了。教授說:「從事教育30年,今天的心情最沉重。(學生們說)自私自利博上位說成是進取!」哦,是這一句而已?再令人心痛的說話,我也聽過。如教授的對話中說:「論文要自己寫的嗎?不過是RA們搞的。要不就找學生的功課,加一點理論討論就OK了。只要你認識那些Editorial Board(編輯委員會)的人,不就很簡單嗎?」

為求目的,不擇手段有問題?有。有的,如果你是一個有惻隱之心,又有良知,又吃得飽的人。但當你知道只要你有權有勢,就可以活得比別人有更多的權利,可以享受更多的「公平」,如胸口有10厘米紅腫都可以入急症室,而且會出動重案組做事。而我們普羅大眾市民呢?這種程度的傷,去急症室?一定會被人家說你濫用急症服務吧?

於是,從小到大我就知道,要變成一個更有權力的人,不一定是你有幾多的能力,而是你認識甚麼人,你有辦法得到甚麼權力。進取的八十後他們努力進入權力核心,就正如老廣東話說,香港人,笑貧不笑娼。只要你做了大有錢人,有甚麼人介意你是賣身換豪宅?不少人認為,住在豪宅的人,就有權恥笑叫政府起居屋的窮人。

只要你天天回公司,看見不用電腦,腦袋石化,把你說過的點子跟大老闆說的「老C忽」坐着收比你更多的人工,還要出口術指指點點說你有多不濟,你也會想起「為求目的,不擇手段」8個大字。不要怨八十後,他們看大婆台大的,他們會跟你說:「我只不過是想要番我應得嘅嘢。」

Saturday, March 05, 2011

學者:吞精可助女性抗抑鬱

調查發現男性精液可幫女性抗抑鬱
http://news.sina.com 2011年02月18日 18:26

  精液的成分中,精子只占3%,其余大部分是水,外加大約50種化合物:糖分(給精子提供營養)、免疫抑製劑 (保護精子不被女性免疫系統破壞)、兩種女性的性激素,以及多種改善情緒的物質——內啡肽、雌素酮、催乳素、後葉催産素、促甲狀腺釋放激素和5-羥色胺。 另一方面,陰道組織具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有着很好的吸收性。因此,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校區的斯蒂芬·普拉特克等人對293名女大學生用標準化的抑 郁量表進行調查,發現性交時從不使用避孕套者與經常使用避孕套者相比,明顯心情更好,抑鬱癥狀更少,而完全沒有性生活的女生心情最不好。

  通常認為,危險的性行為與低自尊和抑鬱心境有關。在大學女生中,危險的性行為包括性交不戴避孕套,因此不用避孕套的女生應該更抑鬱、有着更多的自殺念頭 才是。但上述研究卻發現,常用避孕套的女生中有20%出現過自殺的想法,而很少用避孕套的女生中是7%,從來不用避孕套的女生只有5%。這個研究嚴格控制 了兩性關係持續時間、性生活數量、避孕藥的使用等混雜因素,因此有理由相信,精液很可能有抗抑鬱的功效。

  對此,專家們不建議育齡女性冒着意外懷孕的風險來提高情緒,但對50歲以上、受到更年期抑鬱困擾的婦女可以從中獲益。 (編譯 伍君儀)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heh/sinacn/20110218/18262237060.html


比燕窩更有效?

活著就是有創意的革命

我從不「呼籲」別人上街。因為上街是一種公民權利的實踐,因為XX叫,我才去,不好。

但我寫了要寫的事。革命因子是不是天生的?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革命會死,我會求生。明天見。



健吾﹕活著就是有創意的革命


(明報)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05:05
每個年代都有成功的人,都有失敗的人。

我不知道究竟80後中文大學碩士見200份工都沒有人請,最後得到一份街頭問卷調查員是不是大家都想看的都市童話。我也不知道在網路留言版說得比比皆是的「我生於草根階層,住過板間房,過過窮的日子,一年也看不到一套電影,沒有能力參加任何課餘活動去增廣見聞,25之前未搭過飛機去旅行」的80後有多痛苦。我也不知道整天在說「輸在起跑線上」,「有錢我都唔想考通識」的中學生會有多痛苦。

不是我涼薄,而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我說「我明白你的痛苦」才是虛偽。我不是你,我永遠不明白一個人考99分考不到100分有多痛,正如我不會知道為什麼港女們36歲結不了婚是絕症,急求嫁,嫁了人即使那個人是雞蟲抑或是同志,都好像外星人來地球mass landing一樣受到救贖。

我不是你我不會知道你的事

我不知道你的事,你也不知道我的事。

所以,看到80後求職、工作態度等討論,大家都很喜歡以攻擊「80後的態度」。好像把不專心工作,溝通能力低、沒有韌力等缺點都當成是80後的特色。

暢銷報紙上的明星級專欄作者說「求職需要創意」(如用尿片做求職信)抑或是說求職需要誠意(如利用微軟公司 請人的故事指求職者需要多點誠意方會成功)等等,我都只會當成是「個人意見節目」,不會當真。不是因為認真我就會輸,而是任何人都有權說他們的所認知的「事實」。我相信這個世界沒有「絕對事實」的。

關於「80後沒有出路」的問題,有一位自稱60後中大畢業的師兄傳了我電郵。他說他們以前讀中大,都是沒有出路的。因為社會的主流階梯都留給港大,現在我們活得好好的,不只是因為社會為我們鋪了階梯,而是我們盡力的去反建制。他說:「我們那時候都沒有出路,現在80後來問我們有什麼出路,我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你們會問我要一些根本沒有的東西?」

關於出路

我不敢完全同意這位學長的觀點:至少我覺得香港的社會發展到了不同階段,現在大學生的天梯愈來愈窄是事實。HKU和HKU Space也分不清的上司我也見過。但是,親愛的,別忘了:大家都很懷念軟硬的玩電話環節,對不對?軟硬大學沒有畢業,當年沒有大學學位的人由做Esprit的sales可以變成今天的流行文化icon。以前,沒有正常的天梯,但也有一條梯。以前的商台 ,就是有很多人出來做離經叛道的事,玩電話,寫情歌要一刀插入你心。他們成功了。現在科技發達,競爭激烈,反而大家都希望更安全。你想想,做一個派錢節目,明明有好的科技硬件,明明應該可以做得比大婆台的吵鬧遊戲節目更好看,更離經叛道,但最後都是做成跟大婆台有九成半相似。

我們太安全,香港才死亡。如果2012年要世界末日,我們就只剩一年多時間了。可不可以有更多人走出來做一些離經叛道又有創意而又不傷害人的勾當,從而有更多人支持這種創意的生長?

引一句最近流行的討論文作結:「最後感想:現今社會,一係做最top,無口野講。一係最差,起碼有人幫。還有,識做事不如識人,否則,你永遠只是一條做死的牛。可惜嘅係,呢口的都係天生。」

革命因子是不是天生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不革命會死,我會求生。

Friday, March 04, 2011

吃屎論


她什麼也沒有說錯,為什麼要追打她?她是不是更多更值得人談論的事--如新歌--可以好好的談論一下?





美男時計




















美男時計

這是我母親都理解的智慧:「D日本仔,做咩都勁D既。你睇舊甜品,好地地一舊野都可以畀佢地包裝成咁樣出黎。晒好多紙喎……不過又真係幾靚既……」

幾乎所有令人嘆服的日本製品,都有兩個特質:特別包裝、估你唔倒。普通的東西,只要好的包裝,自然會成為美好的商品。常見的東西,用一個「估你唔倒」的狀態出現,又會搏得沉悶的現代人一笑。

現在,在三千春江水的網路大千世界,其實還有什麼是有趣的?有什麼東西仍可吸引現代人的(眼)睛?當所有的網頁都出盡全力去找內容,點子去吸引人去看他們的網頁,從而製造平台,可以等他們多賣廣告?

有一家網頁公司,就推出了「美男時計」這招。

一整天每一分鐘不重覆,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六十分鐘,一天共有1,440分鐘,每分鐘都有一張照片,照片上有一個在東京找到的「美男子」拿著一個綠色的心心,為停留在網頁的網友報時。下載同樣的程式到手機,每一分鐘有一個不同的美男子在手機為你報時。照片旁有model的名字、職業、生日日期、高度、血型、喜歡的歌手/藝人、喜歡的約會地點和編集部的評語。美男的資料下,有一個icon,寫著「你想去抱抱他嗎?」的按鈕,每天都有排名,最多人想抱的美男,就會特集至另一個頁面。其實,這是一個語帶相關。在日文,抱かれたい(dakaretai),直譯可解作「想被抱抱」,同時也可以解作「想跟(對方)做愛」的意思。

觀察了這個時計一星期,除了是偶爾跳出來搞笑,吉本興業的搞笑藝人外,沒有見過連續兩分鐘有同樣的美男子出現。編集部的人說,「美男時計」所選的美男子,全都是以女性視點出發選擇的美男子。說穿了,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就像一個每分鐘會轉換照片的東京街頭美男子snapshot拿著一個時鐘而已。而被選的男生,都是在日本被稱為美男(イケメン/ikemen)的男生:清潔、時尚、有適當的服飾和入時的髮型,感覺,好像是同樣的「精緻玩偶」型的男生。但是,想深一層,在沉悶的工作中,偶然看看這個男生為自己報時,雖然無聊,但也不失為一種樂趣吧?

請所有想為雜誌做網頁的大腦注意,好好的對待創作人吧。好的創作人,需要無聊,才會爆出好點子的。如果我看見香港的雜誌/網頁出現港式美男時計這點子,請順手加一句:「這是從日本來的,而且健吾在2010年的metropop寫過啊。」

(美男時計:http://orega.tv/pc.php iPhone 版:http://hommestar.jp/ 盛惠2.99美金。有美男就一定有美女啦。美女時計的廣告量,比美男時計的多啊!都是女人比較有市場……對不對?美女時計:http://www.bijint.com/jp/ 祝沉悶的辦公室生活快樂。)

Thursday, March 03, 2011

日本XY_一應東大

一應東大



現代人,越來越沒有耐性。所以,香港人有五分鐘約會,六人晚宴,網上交友,總之用最短的時間,就要選出最適合的人。用最短時間,換一生伴侶。

日本流行的「合コン」(gocon/台灣意譯為聯誼),是三男三女的聚會,當中,又是一場男女攻防的遊戲--究竟要做什麼,才可以令一個陌生人對自己產生好感,從而交往?

「有錢,你怕沒有女人?」這是很多港男的想法。日本某份男性雜誌就訪問了一百名日本女性的「真心話」,究竟一起聯誼的男生說什麼話,會引起她們的反應。

「動不動就說自己的風
光史。而其實那些事情都不是什麼太風光。如中學的時候去過甲子園,之後大學已經沒有參加棒球隊了,那又算是什麼風光的事蹟?」

「要不就是體育系的畢業生,常說自己的OB(舊生)何等風光,那些事情,都跟他們沒有關
係的。」

「要不,就是加什麼東西都加『一應』在前面,說自己『一應,東大畢業』,『一應,在外資系上班』。好像要扮謙虛,其實就想要告訴別人他們有好學歷,好公司,不是工作或是學校的事,他們什麼都對不上話。」

「一應」,在日語是「一応」(いちおう/ichiou),這個簡單的詞話,不易解。可以意譯為「大概」、「算是」。所以,什麼都話都加「一應」的男生,是想將他們要說的話的力度放輕。那種令人反應的態度,就像一個回流到香港的青年,是跟香港大學畢業的同學說「算係Princeton畢業囉!」一樣的感覺。

第一次見面時把話說得那麼白?你可以理解為「男女大不同」,或是「有錢你怕冇女」的大智慧的體現。現代人太忙了,無謂含蓄。讀過報導後幾天,就有男大學生告訴我一個小故事:他的前女友的網誌寫道:「前幾晚蒞臨表姊的婚宴/她只是比我大一歲/就已經嫁作人婦/感覺自己還差很遠呢....-.-/她老公雖比她大十年/但坐擁很多身家/不要計錢/光計在意大利求婚、每天用林寶堅尼接送放工的浪漫及虛榮舉動/已值回票價/不過,話雖如此/看得出她老公是很疼愛她的/從"BB"這些肉麻稱謂到放下身段為老婆學跳舞/我想這些是愛對方的表現吧……」

不要計錢,但在意大利求婚,每天用林寶堅尼接送夜工的浪漫及虛榮舉動……這句話已榮登我近年來看過最具矛盾張力的說話,意大利求婚和林寶堅尼都是錢堆砌的;虛榮的舉動本來就是因為錢作怪;愛情需要用「值回票價」來定論。也許,面對香港的年輕女性,直截了當地說:「我很有錢,嫁給我你會有很多很多虛榮……不,是很多很多的愛。」捫心自問,我會被打動,和被打洞的。

Wednesday, March 02, 2011

職場卡拉OK生活




卡拉OK,是日本傳到全世界的偉大產物,因為每一地方的卡拉OK,都有他們的「在地化」的特色。香港的卡拉OK,有搖頭音樂、有電視遊戲機、有骰盅……這些都是日本的卡拉OK沒有的。

日本的卡拉OK包廂,像是一個表演的空間,也是很多公司看社員性格的擂台。如公司的部門去卡拉OK慶功,就得看各人如何「令場面不要冷清」。一進場,什麼人會先唱第一首歌?第一首歌是什麼類型的歌?是傑尼斯系的?或是DJ Ozma的那些快歌,炒起場子?唱歌的時候,不同的職級的人,就要輪流唱歌。大抵是最新入公司的人先選,之後逐層遞進,最後就要有人點課長(最高級的人)的飲歌,捧他去唱。課長要「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的走到咪前,拿起咪高峰就高歌,及後所有同事都要報以最好的掌聲,即使他五音不全。

在職場上唱K,選歌也是重要的。選什麼歌,代表你是什麼人,什麼性格的人,什麼年紀的人。有一次,(男性)朋友在日本的卡拉OK Box選了傑尼斯組合的「修二與彰」的《青春Amigo》,後來就被朋友說:「哦?原來你也是傑尼斯的粉絲嗎?」另一次,在香港的卡啦OK,友人點了梁漢文的《衣櫃裏的男人》,一名八九年出生的小朋友跟他一起唱,小朋友在他耳邊說:「我只係識唱副歌。」友人的心當時立即沉了一截,在MSN中悶呻,說:「大佬,Is it possible?你說其他的歌你不知道還好呀,梁炳啊!《衣櫃裏的男人》你都不會?幾年後,如果有小朋友跟你說,《痛愛》我淨係識唱副歌就糟糕了……你明唔明?第時,那些小朋友就跟你說:『痛愛?係咪江若琳果首呀?唔係……果首係《錯愛》,《痛愛》係容祖兒。哦?喜歡你讓我下沉果首,我剩係識唱副歌!』……佢唔係話唔記得歌詞,係話佢唔!識!唱!我以後對住長輩都要小心點……寧願話自己唱唔到,都唔會話唔識唱。」

朋友沒完沒了,其實都是「怕老」這個纏繞人類不休的永恆問題。最後,他問了我一句:「如果有一日,有人跟你說他不會唱Kelly的《最佳位置》,你會不會覺得你很老?」

流行曲,其實是時代曲。莫札特其實在那個時候也是Pop Song,他都是寫《痛愛》的。流行曲,借五月天的《如煙》,總會令我們乖乖的記住:生命是華麗錯覺,時光是賊,偷走一切。

Tuesday, March 01, 2011

最現實的日本文化課









最現實的現代日本文化課
文:健吾
(2011年02月28日)





中國人的不禮貌,就是狂吼怒叫。日本人的不禮貌,是令你知難而退。

佐保小姐,我第一次見識到日本人要不禮貌的對待一個人是怎麼樣的了。

當然,我所指是曖昧的不禮貌。我記得你說過,改革開放前你到北京讀書,你去友誼商店買東西的時候,那些小孩子會對著你說「日本鬼子、日本鬼子」這樣。當年,你覺得他們是對你不禮貌嗎?直至今年,在香港這個國際大城市,你會發現惡客對導遊的罵人方式,都仍是這種「你是為錢,你有錢幹嗎出來做,你那麼愛錢,還不如回大陸做。幹嗎來服務我,你就是窮……」、「你都是返大陸做雞」、「怎麼樣,掙不到錢狗急跳牆。」、「不知道誰是狗,你現在就是跟著我。」一切都直接,血腥,不潑辣好像就好像沒有罵到人。

日本人又會怎樣表達對他人的不滿呢?還記得有一次,當我們一起去到一家酒吧的時候,我們一起跟酒保兼老闆交換了卡片,他看了看我的名字,看到我有香港人的姓氏,便開始問我們喝甚麼。那時候,那位老闆,先問你要甚麼。我理解的,我也在東京六本木做過酒保的助手,男客人和女客人一起走進酒吧,是需要先照顧女客人的。但不知道為甚麼,那位酒吧老闆問你要些甚麼之後,隔了一陣子才問我要些甚麼。而且,服務的時候感覺就好像「一看這小子就知道不是甚麼懂得酒的人」。我不懂酒,是事實。但我想即使在日本,如果我不太會酒,酒保是會以適度的熱情和待客態度去介紹。令客人喜歡這個地方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令客人覺得那是一個可以再去,而且可以學到一些平日學不到的東西(如威士忌的知識)。

非一般對待
但感覺上,那個酒吧老闆看到我的年紀,卡片(於學院工作),就好像一眼看穿我是來「敬陪末席」的。到我們的朋友到齊了,我們要轉檯。那酒吧沒有五人的檯子,就把兩張二人檯拍在一起。我不知道為甚麼,那位酒吧的老闆就開了一張摺椅,好好的「吩咐」了我兩次,說:「健吾(他沒有用/San,我從來都沒有跟客人不用San)你就坐這張(摺椅)好嗎?」
如果換轉了我是酒吧的人,我只會跟這攤酒局的主人家道歉,說店家招呼不周,之後再問有這張椅會如何處理。因為我不知道那攤人之中,雖然年紀不同,那人是客,那人是主,我是摸不清的。
我感覺到酒吧老闆的不友善,最後我想試試他,要走的時候,我說:「我會再來玩的。」他就立即緊張的說:「對不起,這兒是Japanese Only的。如果你要來,就請一個日本人一起跟你來吧。」之後就拍拍我膊頭上大衣。大衣上有點塵嗎?我不發覺。

比較含蓄的發怒
但是,日本人的發怒方法,好像都比較含蓄,他們要做一件事,總是長時間,要你「感覺到不友善」,才是他們的上策。這家在銅鑼灣謝斐道十四樓的酒吧,環境真的很好,內裝高級,照明得當,窗明几淨,看得出他用很多心思去做內裝。招呼客人的酒有很多款,大多是我在外面的酒吧沒有見過的。最便宜的都已是Jack Daniels,還我有喝的那一支叫Jagermeifter,這種據說有56種香草和藥草造成的東西,加上檸檬和Tonic water,非常好喝。酒吧用的冰,是特別的冰。一塊A3尺碼的大小,有三吋厚。酒保先生會把冰雕成差不多一模一樣直徑三吋的大小,好等客人點威士忌加水或梳打的時候,可以中空懸在三吋的半子的中間,好等冰慢慢的沉在威士忌中間。
這位很會如何對人不友善而又叫Hideo的酒吧老闆,手藝真的是好得沒話說。他就是不喜歡招待會說流利日語的男性成年香港人而已。我把故事告訴在韓國的日本友人,他跟我說:「酒保大多是奇怪的人,在外國的日本酒保就更加了吧?」他說,在韓國,或是在香港的韓國人社群,都很少會出現這樣的事。只要在香港遇上韓國人而你又說流利韓語,他們大多會顯示到他鄉遇故知的熱情,而不像這位老闆一樣,幾近要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令你知難而退。

事後反省的日本文化課
事後,我也有反省。是不是我做錯了甚麼?我穿得很差嗎?至少全身也是今季的Comme des Garcons,是CDG cheap 了很多嗎?抑或是穿在我身上很像廉價的山寨貨?抑或是我像想嫁入皇室的凱琳的母親一樣,用字不當,把洗手間說成是說成「toilet」,而非「lavatory」;不小心說了「pleased to meet you」(很高興看到你),而非「how do you do?」(你好嗎?)所以令他不喜歡我吧?
不過那一晚的經驗,是很好的經驗。他給我上了一課很好的「現代日本文化課」。這位老闆告訴我,如果我要討厭一個人,真的不用說出口的。只需要令他感覺到就夠。就像這個老闆,為了維護這家小店,這家「他認為只需要招呼日本人的小店」,他由心看不起香港人,怕不會說日語的香港人到店內大吵大鬧,我理解的。我也不是恨他,我希望有更多香港人的酒吧,可以有這樣的骨氣。也許,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好等自己有天會飛黃騰達,買起他那棟大廈之後加他十倍租,用地產霸權把他請走吧?

禮貌與友善之間
文:佐保暢子
禮貌卻不友善,或者,不禮貌卻友善,最好兩樣兼備。可是要選哪一個的話,你願意選哪一個? 我也許選後者多一點。
健吾、對於你在酒吧所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我身為日本人,我如何寫回給你好呢。我想了半天了。首先我想告訴你一件事情。只限於會員的酒吧也好,像京都的高級料亭般的餐廳也好,日本有「/Ichigensan Okotowari(謝絕初次來的客)」的地方。「」(Ichigen)可以寫成「一見」。雖然我不太熟識那家酒吧,可是我想香港也有這樣的地方。不關日本人或外國人,要取得這家店所認定的熟客的介紹才可以進去的。不過,有個渠道成功進去後,也不會被認定熟客。這種店的老闆和專程到此店的客人之間有默契的規則,如果要進這個圈子就要懂這些。聽說,京都的那種店之中,有的推辭了米芝蓮的推介,以免被外行所寫的指南書搞亂他們的「傳統規則」。他們的營業方式跟其他食肆完全不一樣。

不同年齡的日本語
還有,日本男人向對方(尤其是比較年輕的男人)表示友誼的時候,有時會少說禮貌的話。這是日本社會中經常所看到的另外一種禮儀上的不禮貌方式。如果對方是比你年紀大,有可能直接稱呼你的名字,以表示像兄對弟般的人際關係。如果你覺得很煩就不理他罷了。你都在日本生活過,應該知道日本人很留意對方的年紀。先確認對方多少歲,再考慮用甚麼日語來講話。日語之中敬語語法對學習日語的人來說,一定很頭痛的課文。這個語法連日本人都覺得有點麻煩。最好能夠操作流利的敬語,不過,有時,說得太禮貌也令人感覺有點尷尬,也有時,說得太輕鬆就失禮了。日本人的所謂「禮貌」,不僅是能操流利敬語,叫人的時候加「(san)」,還有各種社交上的「細則」。這些是在一般的生活中學會來的,所以未必土生土長的日本人就懂。

如何看待日本鬼子
我想,禮貌始終是每個社會長時間培育出來的基本規範。地方不同而不同。亦可以說,個人得修養程度不同而不同的。我在北京讀書時,確是在大學附近的國營商店被人指日本鬼子,可是,大家指著我說日本鬼子卻向我微笑。當時,我真的摸不著頭腦。有一天,我亦見過一個很活潑的小孩子,他跟我說第一次見到日本人很高興,為了他和我的友誼,他特地畫了多啦A夢給我。可是,他在剛畫出來的多啦A夢的下面寫了「日本鬼子」而微笑著給我看看。
他們指我日本鬼子,卻對我很友善。難道他們要試我會不會發怒? 那時候,我覺得我即刻發怒也沒意思。因為我不是來中國打仗的鬼子,而是來上學中文的留學生。而且我明白大陸的老百姓對日本的認識只限於戰爭,每天看抗日戰爭的電視劇,他們眼中的日本人只有在電視裏面的鬼子了。我罵他們有何用? 也許可以說他們很不禮貌,可是我覺得他們的微笑令我感覺很友善的。當時,我要不要罵他們傷害了日本民族的感情,呼籲同胞站起來抗議? 我真的沒有想到。我做得到的是只要對他們友善。你覺得我太天真嗎?

友善很主觀
再說,「友善」是很主觀的東西,很難把握。你以為自己向對方友善,不一定對方都如此看你。我正在想像一幅天上人間的畫,那裏有片友善花園,可是,和平的草原地面倒藏埋著好多地雷。沒有警告,也沒有預防措施。那位酒保可能踏錯了你的地雷吧。如果我踏錯你的地雷,未知我會否裂肉碎骨? 哈哈哈。
個人之間的衝突不再提了吧。我最後想說,如果踏錯民族和國家的地雷,情況就會複雜一點。差不多8年前,在西安讀書的日本留學生在大學晚會上演出了小品,就引起了大規模的反日示威。據說,他們的表演內容有點猥褻的成分。因此被以為他們侮辱了大學的名譽,亦傷害了中華民族的感情。從來一直以勤力和禮貌為賣點的日本人,倒以這種很不禮貌的表演就得罪了中國學生。據報道,他們誤解那個晚會,當作像日本的酒宴般的晚會,在準備演出的時候,根本察覺不到自己的表演會導致民族問題。他們只想讓大家笑笑而已。
----------------------------------

後記:

文章出街後,收到這樣的一個電郵。難道我的話說得不清楚嗎?


Hi both,

I have read today's article regarding the Japanese, of which you mentioned the Bar in Wanchai, 14/f Jaffe Road.


I have a Japanese colleague, that I want to take him there to meet more Japanese friends/ know more people. Wonder if you could tell me the exact address / name of that Bar.




我們的胡士托




誰人在聽誰人在唱,每首歌,各有各下場。

我很少會說我喜歡什麼歌手的。反正,我知道大家都知道,今天我喜歡他,明天有另一個,後天又另一個他他他。我永遠愛你,我地支持你這些說話,用來欺騙十年前的中二女生倒是有用的。現在?哈哈。

托一托,我們的胡士托。誰人在聽誰人在唱?他們在唱,我在聽,人生沒有很多機會,可以真正認識四個innocent得過太的少年。赤子之心,是賣點,請不要忘記。

原住民聲音




喝醉了的原住民最帥。